环太平洋 彩蛋这是一段侵华战争中的日军秘闻,有史料,有调查,但由于涉及隐私,怕影响他们和她们的战后生活,战后公开时,抹去了他们和部队的名字。
1939年,日本在满苏边境部署警备军,有一支出身北九州的团部,招的都是21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情势需要,他们在北九州一入伍,未及训练,穿上军装就来到了满洲。
时值诺门坎战斗之后,日苏之战归于平静。但在边境满苏边境一带,这里一直驻扎着警备部队。这群来自北九州的团部,就是其中最稳定的一支。
他们驻扎在一个荒远的平原,在附近山区的村落中设立了团部。5年来,这群毛头新兵蛋子,一直在训练,却从未曾进行过真正的作战,只是警备,所以,他们的生活很规律,也很稳定。
这支部队共3500人,日本当时的现役军一般为2年,但由于出身、经历、编制、任务都相同,这支部队在完成现役后,当场又被召回,现役军变应召军,全班人马不变,继续驻扎此地。
3500个二十多岁的士兵长期驻国外,日本军部很担心他们情绪不稳定,怕他们在当地再闹出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有人提出给他们配。
也有军部的人不同意,说这些新兵蛋子与老奸巨猾的老兵不同,他们在国内没有结过婚没有妻室,不会发生事件。
最终,日本军部还是给他们配了一小队,16个在北九州招来的日本女子,随这支部队一起被送到了驻扎地。
后面的故事就很传奇了,一个叫千田夏光的日本作家,在战后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写出了这3500个士兵和16个日本女子,在满洲5年“过家家”的真实历史。
根据千田的记述,这支部队很稳定,生活、训练、人员、5年一成不变,所以他们和16个的关系,也不同其他部队,而成了一种“过家家”的生活。
据其中一名女子回忆,士兵们从兵营回来后,“一下子拥到我这里来,也不是全体都来,好像彼此之间排了队”。而那些当天来晚没有排上队的士兵,很自觉地离开,有的会去野地里采些野花送来,表示祝贺。
士兵来到她们的“店”时,开口也不是说“你好”,而是说“我回来了”。这些女子打招呼,也不说“你好”,也是像家庭生活问候丈夫一样,说:“你回来啦!”
这名女子还说,到驻地之初的前3个月,她们接待了一批老兵,但从第四个月后,这些新兵完成了检阅后,允许外出,就一涌而来了。由于这些新兵年龄小,大部分都是童贞,什么都不懂,站到那里不知所措,“怪招人喜欢的”。
事实上,这些女子的出身并不好,如果家境能过得去,谁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部队干这事,虽然当时日本宣传这也是“为国献身”,是光荣的好事,但事实上被招去当的,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是为了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而去部队挣钱的。
但实际上,一入此行,终身为耻,这些女孩子想再恢复和之前一样的,根本不可能,社会看不起这些“不洁之身”的。
上述那个女子就说,1946年她们所在部队的那些士兵回国,好多人去车站迎接,但她们不敢站在人群中,而是悄悄站在人墙后看着自己的“丈夫”,“事到如今,(我们)仍然不是凑上前去的身份”。
对曾当过的日本女子来说,她们其实很好,只要缠上一个美国大兵,吃喝不尽,一身,四处游玩,再也不担心吃着红薯蔓的杂粥米饭了。
但这16个女子不同,她们回国后,都散居在一处,在福冈县北部的远贺川煤矿附近,大部分当旅馆的服务员,“咬紧牙关不卖身”。
1年后,她们的“丈夫”回国后,也各自成家,结婚生子,忘记了这段5年的“过家家”。但后来,这些老兵听说了她们的坚守后,都很,便自发召集起来,组成一个班会,商量安排她们的生活问题。
即便如此,16个女子真正结婚找到幸福归宿的,也少之又少。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想跳出自己的历史,洗白与一样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仍然不太现实。
16个“妻子”和3500个“丈夫”的故事,充满悲情和人性,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地看到这一切不是谈情说爱话人生,而是日本侵略带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