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赏花灯看历史:“顶层设计”变化与元宵节日习俗演进

※发布时间:2018/3/15 13:52: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起源于汉朝。据传汉文帝有一年起意正月十五要“与民同乐”,于是家家张灯结彩,此后每年的正月十五点灯赏灯便成为传承至今的年俗。

  东汉过后,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不已,那时的元宵节氛围显得很是冷清。而随着隋文帝一统天下,时局逐渐安定下来,元宵节也由此成了当时一年一度狂欢的日子。但不久,崇尚勤俭的隋文帝便这些元宵节娱乐活动。而到了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一改其父的节俭作风,大业六年(610年)元宵,隋炀帝开始召集民间艺人至洛阳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戏,《隋书》“音乐志下”记载了当时的盛况:“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从昏达旦,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胜,亘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隋亡后,唐朝首都长安本实行宵禁,但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当朝却取消宵禁,以方便人民赏灯,称为“放夜”。这三天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明百姓,无不出外赏灯,热闹的场景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甚至让当朝天子都心动不已。据史料记载,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就曾在的元宵夜偕皇后微服出行,巡幸诸大臣家。到了开元、天宝盛世,节日的气氛愈加浓郁,朝庭不仅花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娱乐观赏设施,而且各式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灯下的歌舞百戏也是丰富多彩,歌女全系宫中所选,头戴花冠,身穿霞帔,甚是美艳,而每人的行头都值三百贯,盛唐过元宵节的奢华由此可见一斑。而在民间,元宵节多举行“牵钩”之戏(牵钩即拔河)。人声鼎沸中,也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

  到了宋代,元宵节赏灯的时间自太祖干德五年(967年)开始,增加为五天。们通常会在元宵节的晚上登御楼与近臣饮宴。这个时期的花灯制作较唐朝时技艺普遍大增,据《东京梦华录》(序于1147年)的记载,宋朝内的灯山,有采缯结成的文殊跨狮,普贤骑白象等装饰。各地的能工巧匠更是各显其能,涌现出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等精品。除此之外,猜灯谜也成了宋朝元宵节的一个重头戏。制作精美的花灯不仅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意蕴悠长的灯谜还为宋朝的元宵节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品味。节日的夜晚,还是宋朝女子为悦己者容的日子。元宵节这天,她们穿着白色的服饰,头上插有各种珠翠环绕的饰物,名目众多,有所谓“闹蛾、玉梅、雪柳、叶、灯球、销金合、貂蝉袖、项帕”等等,这些美丽的妆扮,也成了节日之夜一道靓丽的风景。

  明朝过元宵节,张灯的时间自明太祖始又增为十日,自正月初八上灯至十七日止。到了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还诏令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日。沉榜的《宛署杂记》(1593年)记载城内,自正月初十起,东安门外迤北大街便有灯市贩售各种花灯。靠近灯市的房子到了元宵节之前,租金就大幅上升,人人都占据一绝佳的以便赏灯。明朝元宵还有走桥摸钉、祛除百病的习俗。此外、儿童也有“打鬼”“跳百索”“摸瞎鱼”等游戏。

  至清代元宵张灯时间减为五夜,但热闹的气氛反而更甚。紫禁城内在清宫设鳌山灯,总要预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点灯后放入灯中。一面赏灯一面听虫声,十分惬意。而满族又从北方引进了冰灯,成了元宵节的另一特色。清朝过元宵节,开始放起了各式花炮,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等众多花样,璀璨的焰火常把节日的夜晚点缀得灿烂无比。而舞龙灯也是各地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双龙翻飞,上下腾挪,在一片叫好声中,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渲染得愈加浓烈。

  回溯历代的元宵节盛况,穿越历史的烟云不但了年俗的演变过程,而且,也能从中细细品味到一种隽永的文化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灯结彩过元宵,表面上看图的是喜庆热闹,实则是在传承中华灿烂的年俗文化。期望这样的文化之灯能迸发出越来越璀璨的,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汇聚起更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