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时间推着我们奔跑根本停不下来

※发布时间:2016-5-10 10:13: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报记者陶用文

  我是四川人,很小的时候就从四川参军,来到美丽的新疆,匆匆也有40多年了。可以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虽未全程经历,但我也在最精彩的时代工作、拼搏和探索过。作为新闻工作者,跟随时代的步伐,了新疆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步,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60年,沧海桑田,60年,白驹过隙。60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丰厚的收获,更是时代演进的真实写照。

  我初到新疆的时候,还是不谙的毛头小伙子,身在军旅,喜舞笔墨,常常向新疆当时仅有的,写的也多反映初期人们生活的变化。那时的新疆,朝气蓬勃,有一种明亮的气质,人人从的号角中兴奋起来,复苏起来。我当时写了一个很小的短文,记录了军营的新气象,很快就刊发了,当时,编辑通知我已经刊发的时候,兴奋得难以入眠,在上,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属于自己的“豆腐块”。

  青春的认知,随着生命的成长,越来越直接感受到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进步。这个时代,对于我而言,是带来的改变,使一切元素生动起来,自动地、主动地变化起来。

  我退伍之后,没有选择回四川老家,而是想和结伴前行。在20世纪90年代,我参与很多家的创办和运营,从记者到编辑,从一线新闻工作者,到新闻产业的参与者、运营者、马前卒。从如海的时代信息中,发现时代变得更加广阔、更加厚实、更加丰富、更加精彩。1999年,都市消费晨报(以下简称“晨报”)诞生,我作为草创者之一,经历过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当时,我和发行员一道,挨家挨户地叩门,向读者介绍一份从未谋面的都市类,走在街上,向行人赠送我们的心仪之作——晨报。向商家苦口婆心介绍一个文化产业的新生儿。他会带来信息,也会带来财富。

  晨报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更是新疆社会市场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新疆变化带给都市类的契机。

  一张记不全时代所有的细节,但可以记录时代流动的主要脉络。从进入新世纪,这15年,新疆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仅晨报就搬了4次家,一次一次升级,从一份都市类,变成一份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主流,成长为在新疆经济报带领下探索文化产业先行先试的“舰群”。这15年来,我辗转到《阿克苏日报》、《巴音郭楞日报》、《阿勒泰日报》,从南到北,在新疆经济报系的几家联办工作,亲眼看见了南疆北疆的变化,城市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工程出炉,惠民利民。而我们的,从未在记录这些历史印记上有过缺席。

  从新疆经济报一个起点,到晨报,到联办《阿克苏日报》、《巴音郭楞日报》、《阿勒泰日报》,再到新,我们看到开枝散叶的文化产业的繁荣,也看到媒介本身在何其迅速地演化和更迭。2001年,我在《青年快报》工作的时候就意识到,新疆的发展已经真正进入到快速发展和竞争的轨道上,不,不变化,就会落后,不进则退。报业如此,一切皆如此。

  记得也在那一年,旧的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开始重新整修,拿出很多版面,记录一个旧的火车南站的解体,一个新的南站的崛起。这里,是我踏入新疆的端口,是我观察新疆变化的窗口,当天,我在的编者按上留下一句话,我们迎来了新的世界之窗。

  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观察和联系世界的窗口和途径,从电视到微博微信,从大哥大到到智能手机,从纸质的到电子版客户端。新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被信息时代推动着,更、更兼容、更绚丽。“喀霍特区”、“一带一”、“访惠聚”、“五把钥匙”、“依疆”,让你能处处感受到时代的足音,每一次变化都会对社会带来深层的影响。

  前不久,我在旧的资料时,看到2000年晨报出刊的100个版的跨世纪特刊,泛黄,内容记录新疆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再看2009年,晨报十周年100个版的特刊,记录风雨同舟十年成长,再看2014年晨报《民生看新疆》的特刊,你会感到一种直观的激动,时间推着我们奔跑,根本停不下来。

  2003年8月8日,陶用文(中)与同事在新疆经济报系与阿克苏地委联办《阿克苏日报》庆典仪式上宣誓。本报记者宋君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