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十大抗战野史在某音疯传引发海量点赞去伪存真何其难!(上)

※发布时间:2024-3-6 11:13:10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的所谓历史创作者,尤其是关于抗日战争的虚假段子,更是为了点流量抄来抄去,惹得不少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大加鞭挞,慢慢地也就销声匿迹了,毕竟段子是禁不住史实推敲的,本来对此很是欣慰,不曾想到,人家其实只是转移了阵地而已!

  最近经常刷短视频才发现,遭到声讨和“追杀”的那批人,原来都转战短视频平台了,而且相同内容的段子,一天能刷到好些个,产量大有井喷之势。

  有时候实在看不过眼,忍不住几句,好家伙这就被大数据发现了,以为咱也偏好这口,于是更多的推荐席卷而来,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明一个的事实,即大量的读者已经被了,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抗日战争史,长此以往,必然出现“劣币良币”之现象,未来哪怕是绝对真实历史写照的作品,读者们也因为先入为主而采信了。

  全面抗战的八年,是极其困难和惨烈的,不了解真实的抗战史,就不理解先辈们抗击日寇的艰苦卓绝,而任由野史在短视频平台泛滥,将与抗日神剧的危害如出一辙,为祸深远。

  此间特别整理了十个流传甚广的“野史”段子,尽量还原历史的,驳斥野史的明显错误,更希望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的读者,加以补充和广为扩散,将那些不负责任的野史段子,驱离我们的视线!

  1936年9月,也就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一年,蒋桂实现和解,桂军被整编为两个军另一个师,总计只有不到4万人马。

  ”,但是新兵整训和建制扩充,那是需要时间的。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后,紧急开赴华东战场的是廖磊第21集团军,建制内只有第7军和第48军,共辖六个师十二个旅24个团的番号,以军事常识推算,总兵力差不多线军的大部分,其中包括第170师、172师的七个团,直接开赴了江苏连云港,以防止日军在当地登陆,因此桂军直接投入淞沪战场的,只有十七个步兵团的野战力量。

  桂军在淞沪战场的主力自然是第48军,从1937年10月21日到23日,在三天的大反击和转攻为守的时间段里,第48军有据可查的伤亡是8126人,加上第7军一部的战损,至多在15000人左右。总共参战才4万人,那怎么冒出来的6万人全体?你可以说桂军伤亡惨重,在淞沪打得比较(主要还是白崇禧对现代战争缺乏认识,对日军火力强度缺乏了解),却不可以瞪着眼睛编纂历史:

  南京战之前,校长曾商调第21集团军参加守城作战,白崇禧刚刚哭完自己的损失,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一般,如果第21集团军六个师在上海已经全部打光了,哪还能有“商调”一事?事实上,撤往皖北整补的桂军,至少保存了一半的战力,否则怎么可能投入接下来的徐州会战?

  严格来说,只有广州本校的前七期毕业生,才可以真正称为“黄埔生”(约13000余人),自迁址到南京以后,专业称谓已是“

  ”,考虑到办学的传承因素,姑且将在期间毕业的23期,均视为黄埔生也罢。抗战期间搬到成都以后,军校平均每期招生数量更是很不稳定,高峰时比如第十六期(1938年)有4500余人、低谷时比如第十九期(1942年)仅有902人,因此这23期广州本校、南京本校、成都本校的毕业生,总计数量为41386人。那么传说中22万黄埔毕业生的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其中包括在“宁汉对立”期间,武汉分校的毕业生32000余人,因此抗战爆发前总数不足8万人,同时还计入了抗战期间,各战区开办的中央军校各分校的毕业生数量:

  也就是说,上述本校、分校毕业生全部拢在一起,才勉强凑足了22万之数,而按照野史“阵亡90%”的说法,这些毕业生至少在抗日战场伤了19万余人,稍有军事常识,便知这一数字常雷人的!

  即便是这44000多死亡的军官,也不可能全部是黄埔生,还包括着东北军、西北军、滇军、川军、桂军、粤军、晋绥军等等大批杂牌军的军官,一边是川军桂军如何英勇抗日,一边又说死的军官都是黄埔生,何其自相矛盾!1944年6月间,在黄埔建校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军政部长何应钦曾经宣布:自第一期至第十八期,以及附属各班队,先后毕业同学达二十五万四千六百零九人,各战役阵亡,经呈报有案者,一万零四百六十二人,而负伤者不计其数,这个数字才基本靠谱!

  称呼孙立人一句“抗日名将”并不为过,因为名气确实够了,并且在抖音上有愈演愈烈之势,孙立人的大学、留学和戎装照片满天飞。

  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过分拔高这位将军,毕竟直到1944年8月之前,孙立人仅仅是一名步兵师长,而这个级别的名将不要太多。全面抗战爆发时,孙立人是税警总团(顶着88师旅的番号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团长,1941年12月晋升新编第38师师长,至晋升新编第一军军长时,距离抗战胜利只剩一年时间了,而整个“驻印军”在缅北作战中,歼寇总数为48500人!

  如今网络纷传,孙立人曾在缅甸歼日军3万人,以驻印军不低于六个师的兵力和战力,总计歼敌不足5万人,难道孙立人麾下就占去60%?这明显是在贬低其他部队的抗日功绩,郑洞国怎么看?廖耀湘怎么看?就算史迪威那老头也不干呐。

  ”,更是的谎言,日本兵极为,生俘颇为不易,因此军事委员会要求,各战区抓获的日俘一律要重庆,集中以作宣传,任何部队都处置,尤其是数量成规模的俘虏,更没有被擅杀的记录。

  况且在整个缅北作战中,“驻印军”总计抓获日军俘虏395人,就算全部交给孙立人拉出去毙了,也凑不出来1200之数!侵华日军经常毫无人性的俘虏,如果我们也这么干,又跟鬼子有何区别?

  说的当然就是石牌战了,先说清楚,这场仗很重要,但绝没有到攸关甚至影响到抗战结果的地步。其一是石牌战期间,第六战区之前受到重创的其他部队,大部分已在“三斗坪”集结待命。

  完成集结的部队不低于七个师,那么“三斗坪”在哪里呢?在石牌的西边!换句线师最终弃守石牌要塞,日军也不可能一口气冲进三峡,而是还要大战“三斗坪”才可以,事实上,日军当时已是强驽之末了。

  为什么呢?看看当年重庆地区的立体地图,当知三峡两岸仅有崎岖小可通行,而且常非常狭窄的山,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行军,在那样的小上,一个班带上一挺机枪,就能挡住鬼子一个联队!

  而三峡地区长达193公里,日本人猴年马月才能突过去?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日军确曾有过从陕西、湘西和贵州入川的,却从来没有经三峡取重庆的计划,因为根本办不到!

  战略固然重要,但是并没有重要到危及重庆的地步,若失,只是中队在宜昌以西的态势更为不利罢了。

  具体到石牌战,胡琏第11师万余人弹药充足且居高临下,对阵日军三个联队1万余人(分属第3和第39师团),在绝大多数战斗时间里,大部队完全没有必要跳出工事,去跟日军拼刺刀,那也不是中队的强项!

  石牌周围山势险峻,且第11师是以团、营为单位分守各阵地,哪里有那么大的平坦战场,供“双方数万人进行白刃战”?又怎么可能是全师集体拼刺刀?这根本是军事常识的说法,都说胡琏用兵,这样的打法岂非极度愚蠢?

  日军在鄂西会战结束后,宣布伤亡仅为1500余人,对岸在80年代承认毙伤日军数量为3500人,这其中仅增援而来的第74军就毙伤日军1000余人,在石牌附近作战的还有第5师、第18师,以及之前第10、第29集团军的作战,这些部队难道都没有杀敌记录?

  台儿庄战役,其实是“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或者说是上半场,即北日军两个师团的大部,于1938年3月中旬会师台儿庄,进而联手南攻徐州。在遭到中队的节节抗击后,日军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虽然攻到了台儿庄城下,却始终不能全部占领之。这伙鬼子随后遭到了中队的反包围。

  1938年4月7日凌晨1时,李仁下达总令,日军在台儿庄扔下数千具尸体后,最终狼狈而逃,中队在追击中亦有斩获,是为“

  战役期间,第五战区先后投入了西北军、东北军、川军、桂军和中央军的若干部队,在总攻阶段,李仁主要了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西北军)、汤恩伯的第20军团,那么这时候滇军第60军在哪呢?他们从遥远的云南出发,一风尘,期间并没有赶上淞沪会战和南京战,此时刚刚经武汉到达湖北孝感,正在进行短时间休息和整训。

  1938年4月19日,卢汉率第60军乘火车开赴河南,注意时间点,此时“台儿庄战役”已经完全结束,而徐州会战的“下半场”刚刚开场:日军纠集七个师团的兵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既要报台儿庄的一箭之仇,还要全歼五战区的主力。

  就在运兵途中,第60军突然接到紧急命令,军列由平汉铁转道陇海铁开赴徐州,滇军于4月20日晚8点抵达徐州,部队尚未下车就接到战区命令,务于4月21日晚赶到台儿庄车站,于是滇军将士下车后,马不停蹄奔赴前线。因此滇军参加的实际是徐州会战第二阶段,跟“台儿庄大捷”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他们前进的方向也是台儿庄,但那是为了掩护五战区主力撤退!面对20余万日军的包抄,李仁再不撤退的话,第五战区数十万大军危矣。

  1938年4月22日,当第60军风尘仆仆赶到预定区域时,原负责防守阵地的第20军团汤恩伯部、东北军第51军于学忠部已提前后撤,战线军于是与乘虚而入的日军机械化部队,登时陷入苦战。

  卢汉深知禹王山制高点的重要性,提前部署了三个团构筑阵地,因此第60军在禹王山死战不退,整整了两周之久,直到5月中旬才接到撤退的命令,第60军的12个步兵团,战后仅能编成5个团。

  滇军5月20日从徐州战场撤退时,周围已无任何友军,等于是孤军突围,第60军历经艰险隐蔽穿插,于6月1日到达平汉铁沿线,然后辗转奔赴武汉,不久参加武汉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