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寻访圣地延安国防与历史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1-2-23 3:11: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35年10月19日,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吴起镇,宣告了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结束。别看这个当时只有11户人家的小镇不起眼,它却成为改变历史之点。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精辟地指出:“自从有了国家,就开始有了防务。”国防是国家的防务,国家兴衰与国防密切相关。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城掠地,中华民族已到了“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河寸寸量”的危急关头。谁来我们的祖国?谁来抵御外敌的侵略?谁来举起一国之防的领导旗帜?严峻的课题摆在中华民族面前。

  有个成语叫以壮行色,有壮丽的理想才能壮丽的行程。贫瘠而偏僻的黄土地成为产生伟大和深邃思想的沃土。我们党建设人民军队和壮大国防力量的思想与实践,在延安书写下史诗般的篇章。

  ——《选集》四卷共收入文章159篇,成文于延安时期的有112篇;《军事文集》六卷收入文章1628篇,撰写于延安时期的多达938篇。

  文以载道,武亦载道。那些写于窑洞油灯下的篇篇雄文,堪称枢轴之范。1938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提出了大国防观的著名论断:“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之中”,使波澜壮阔的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透彻地指明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和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生机勃勃地开办着30余所各类干部学校。教育是“的大事”,当然也是国防的大事。当时,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多所学校的领导和授课人员名单上,延安的老一辈家和名声赫赫的战将几乎悉列其中,他们将战略眼光、军事思想、创新方法教给。

  毫无疑问,国防与抗战,是这些学校教育的“大学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久,就开始为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前身)讲授包括统一战线等重要论述的《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过关于大后方抗战形势的报告,讲《党的建设》,董必武讲《中国现代史》,张闻天讲《中国问题》……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当时有个说法,青年学生到延安学会了“两法”——和战法。而日本人则惊叹:延安开设的课程,是“思想游击战”。

  ——在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旧址多达445处。有两个县因民族英雄之名而名垂青史——志丹、子长,也有一位在延安的普通战士因《》的而妇嬬皆知……“太阳东起又西落,闹要经得起几回合。”一曲信天游,几多壮士血,激扬的旋律诠释着为国为民慨然奉献的国防观。

  ——1944年的延安,近乎奇迹般地拥有80余家工厂,从兵器到火柴肥皂,工业品已然自给。更让人钦佩的是,老一辈家关注大国防、大战略的眼光——在延安纪念馆的文献里,“富有战略性的原料的生产”“军民兼顾”“解放区的财政和金融贸易”“缩小剪刀差”“出入口平衡”……这些话题显然具有超越那片黄土地的宏阔视野。

  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深刻的。在延安13年的历史,是史也是思想史,是军事史也是国防史。这段历史被誉为党历史上扭转的“黄金时期”,其意义和影响正如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所言,“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前世死因测试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