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学术世界是美好翟天临才是生活的常态

※发布时间:2019-9-9 6:52: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总裁做完留在她身体里这稿子本来不打算写,但经不起编辑一再约稿,只好披上个马甲上阵。你没有必要猜测我是谁,你只需要关注我以下所写的。

  高校是什么?从修辞的角度上可以赠与它各种美誉:知识、象牙塔、国家支柱、最高学府等等。但从现实的角度上说,高校是社会生态的一部分,是这块现实土壤的一部分。高校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有人说是知识,说对了一半。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知识有多大价值,难说。更好的答案是:学历认证。毕竟,在我们的社会里依然存在着广泛的文凭,你看学位房的价格就知道了。学位多宝贵啊,万千学子都在死磕,当然,也令诸多社会人士垂涎。

  高校跟其他机构一样,也需要进行资源置换,比如向企业要资助、向要政策、向文化单位要帮扶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如何获得?径是什么?高校向成功人士开后门,这并非秘密。尤其是2000年前后,很多人通过种种关系获得想要的文凭,甚至还有人没读硕士,直接获得博士学位。这一点,大学老师都心照不宣。不这样做,高校如何创收?哪有钱买仪器?哪有钱盖教学楼?哪有那么多的“分校”?老师的薪水怎么发?

  在中国读博士,基本上有两种:脱产或在职。脱产的博士,顾名思义,就是呆在学校里全心全意读博的人,那些是真学霸,一步步来的,值得尊敬。但是,在很长时间内,脱产读博也是贫困的代名词——虽然不用交学费,但低廉的学金与生活补贴,繁重的学术劳动,就业情况的,令这些大龄学子倍感焦虑,抑郁症的一大把,找不到对象的一大把。网友称“又秃又强”的,就是这部分人。在就业情况比较好的90-00年代,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攻读博士,大部分人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都直接就业去了。

  在职博士则复杂得多。这里面大部分人,本身就在科研文化机构工作,具有较佳的实力,在与单位充分沟通之后,能同时兼顾工作与读书。单位将学费交付给高校,博士与单位则签署长期合同。这类博士的培养往往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能实现为高校创收,形成良性循环。这部分人花在论文上的时间少一点,但总体质量还能。问题出在另一部分人身上,他们的态度非常不端正,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人士”。课也不上,书也不看,论文则找人,这很大程度上污染了。这些人怎么进来的呢?不知道。但有没有好好学习呢,大家都看在眼里。翟天临作为一个拿到博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后资格的人,居然连知网也不知道,确实常、非常夸张。

  中国博士的构成,注定它是个多面体:既有科研,又有学术混混。既有寒门子弟,又有。高校呢,则通过文凭时松时紧的发放,不断从社会获得资源。

  尽管翟博士不知道知网,但他还是有学位证书的。拿到博士学位需要达到哪几点要求呢?按照一般大学的标准:1、通过入学考试,被导师录取;2、修完所有学分;3、发表两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4、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

  但大家都知道,北影不是“一般大学”。这所学校从本科开始,就是个神奇的存在。有没有按这四个标准还是未知。北影录取翟天临,估计是看上他的某些能力。毕竟,翟据说演技不错。翟有没上课,学分修完没有,也值得进一步深挖。

  翟没有核心期刊论文,这是实锤。一个博士生,如果没有发表核心期刊该怎么处理呢?有的学校抓得紧,非得让学生文才颁发学位,这也导致学生很焦虑,跳楼的极端情况都有。有的学校怕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发表个公开刊物,就权当你完成发表任务。大概翟博士就把“白鹿原”那篇论文拿出来,权当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篇论文查重率高达40%。

  如果翟天临的博士论文有文献综述的部分,那绝对绕不开知网。就算翟天临是小白,导师不是小白吧?表演系至少有五位老师参加开题吧?请问翟博的开题报告是怎么进行的呢?预答辩与答辩是怎么进行的呢?很好奇那个场景。

  博士论文答辩能不能通过,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按照学术界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在某种主题中突破人类的既有认知。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是件很痛苦的事,动辄就要在高校里耗个十年八年,读到头发变白、头发掉光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中国毕竟是人情社会,中国高校的博士论文答辩一般会松一点,不会刻意卡人。但即使如此,对论文还是有基本要求的,毕竟要齐整好看,该有的都要有。哪怕是在职的博士,也不会放低要求。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写得怎么样,真是令人好奇。

  最后说说北大光华。按理说,博士后招聘同样是个严格的程序,一般需要你有足够的研究来进行证明。这个研究必须是发表在经管类期刊的文章,而且还要证明你有足够的科研能力。翟天临呢?在这方面是空白。请问,这是什么情况?

  今天的博士,虽然经济状况有所缓解(博士补贴确实大幅提高),但科研压力远远超过十多年前。发两篇核心只是达到毕业的要求,如果想在高校任职,那是远远不够。如果没有一两篇发表在顶刊(A类)的论文压阵,根本没有竞争力。所谓顶刊,简单说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一般教授想要发表都很难,对于博士生来讲,就更困难了。

  哪怕你获得了教职,也会面临严峻的考核制度。最近几年,中国高校大搞军备竞赛,比拼学科排名,需要大量的论文与课题来堆砌“科研”。青年教师的合同里,往往要写明你的任务量——在某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篇数。不久前,《南方周末》报道了武汉大学聘期制,首批聘期制教师90%达不到考核的标准,意味着绝大部分面临合同中止,不得不另谋职业。这个政策被称为“非升即走”。我有个朋友就是需要另谋职业的人之一,他说了句话,“搞个学术,结果像个难民一样四处逃窜”。

  综合起来,这就是翟天临事件的全貌:一方面,真正搞学术的人处境,发不出论文就出局;另一方面,翟天临这样的学术混子,不懂知网,却处处通吃。要知道,不公平是最大的原罪。翟天临事件对真正的学子而言是个“暴击”。在这个格局里,老实人吃亏,混子则大行其道。因此,真博士们一边在打假翟某,也一边将矛头指向学术。如六神磊磊所说:“高校有正店,卖的是峨冠博带;也有后店,卖的是情趣内衣。”谁不知道中国高校这点心思?既想立牌坊,又在当着“”。讲着的学术话语,背后又蝇营狗苟,又怎么能让学术信徒们认可呢?

  事实上,博士们把翟天临扒了精光,那又如何呢?他们只是出了口气,他们依然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行至学问的深处,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翟天临。有些“翟天临”会更加广大,达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度。我有时会悲伤地认为,学术世界只是个美好的,而“翟天临”则是生活的常态。

  财成国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