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近罚了一家美国垄断公司10亿美金,中国人民很开心,但是开心的中国人民没有想过,我们有没有本事到美国去垄断,让美国人去罚我们。中国的产品有哪些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专利是在我们手上?”2015年2月12日,“2015走进种植能源新时代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进行主旨演讲时作了上述表示。
陈章良相信只要技术发展起来的话,生物能源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产业。不过这需要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凯迪能够很成功的用高温汽化,把碳和氢甩开,凯迪的研究人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从树变成了生物质,变成了油,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凯迪自己投资10亿,华融投资20亿。不过,中国有多少二三十亿的研发过程?陈章良说他看不出中国还有一个生物的研究,能够有这么多钱的,像凯迪这样的成功是需要钱堆起来的。哪一个产品走向世界科技创新,科协一天到晚都在说创新,产业转型,除了说没有地方拿钱去创新。
另外,陈章良认为,国家政策必须配上去。比如说当补贴厂家时,能否汽车加油的时候相对的低一点,给老百姓一点红利,老百姓就会觉得有一点阳光就灿烂。所以政策要支持,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对生产厂家能够再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对待新技术能否学国际上,老天爷能够给点好处,实际上这么富的国家,给几个公司几十亿算什么呢,这个产业发展起来对国家的作用可不得了,如果凯迪公司的燃料油能够走向世界的话,你会看到世界都会买他的专利。政策上陈章良非常希望国家能够支持。
以下为陈章良演讲全文: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的论坛,非常感谢凯迪公司和财经杂志的邀请,我谈一下自己的工作。我在广西做的就是20万吨木薯淀粉加工成燃烧乙醇供汽车石油,另外是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对凯迪公司创新的产业,谈一点思考。
首先我谈一下关于生物能源,像刚才小莉说的,新世纪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哪里,我觉得环保产业始终是我们离不开的,二是在这么多可再生能源中,尽管国宝先生说水电是重要的来源,但是水电在我国该建的大坝都建了,没有地方可建了。可发展的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蓬勃发展,走到西北、内蒙,很高兴看到了太阳能和风能,我们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没有那么快,但是这就是一个机遇。
很高兴看到今天的论坛主题,叫“种植能源”,刚才国宝说喜欢这个名字,我说我也喜欢,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我们生物学家都不说种植,但是能源的确是种出来的。
大家知道只要我们还活着,整个生物能源都在,因为没有太阳我们也死,只有太阳转变成化学能,我们可以想尽办法开发,只要太阳在,能源在。
中国农大的老校长今天也参加了会议,老校长一直在中国农大,谈到中国要大力发展能源农业,就是生物质能源,一直在呼吁这件事。刚好组织上把我调到广西去,那段时间炼酒精,玉米,乙醇,那个时间玉米特别贵,有人提出意见,中国差不多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省份广西,用木薯做燃料乙醇。其中有一个形态就是,燃料乙醇最成功的是巴西,巴西果断将甘蔗做燃料乙醇,使车开的挺好的。巴西聪明地将造糖厂和酒精厂连在一起。
我去广西的时候,广西是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我一年谈的甘蔗是1000万吨以上。巨大的一个生物质能源在那里,而我们只是会做糖,都是糖产,没有把一根甘蔗做燃料乙醇。发改委批给我们是以木薯燃料乙醇,一年500万吨的木薯,拿一点木薯出来就OK了,批给我们是20万吨,等于10%的广西自治区内的汽车燃料。中联集团立即在北海建成了在全世界污染控制最好的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工厂。
发改委部门大力的支持,我是管农业的,就把木薯立即调过去,保证原料。20万吨原料生产出来。然后再就是跟巴西一样,把甘蔗生产成燃料乙醇。这个时候我接待了UNDP官员,他们找到我,决定利用生物质能源这个产业来帮助贫困的广西山区里的农民,怎样有效的利用甘蔗、甘蔗渣来发展产业,今天这个项目运转的非常好,感谢UNDP的支持。
这是我自己在广西做的生物质能源的工程。今天听到了几位前辈谈的事,我感触很深,这个国家一方面急需要生物能源,另一方面政策又配不上,这就导致产业发展非常困难。这里我想从我在广西做的探索谈一下,技术可行,投资很好,生产出来的酒精没有任何的问题,封闭式的,全广西所有的汽油全部加上10%的燃料乙醇,这本来在美国很多州都是这样的,国内的其他几个省也封闭式的加10%的燃料乙醇。三桶油全部封闭式的加10%的燃油乙醇,一下子广西省掉了10%的汽油,因为我们没有油田在那里,都是进口的。
大家开始进行了运转,前面几个星期大家都在抱怨,说这个油不行,车踩下去速度上不来,然后又有人说酒精腐蚀发动机,喷油嘴有问题,另外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车开的慢,司机慢慢不肯加这个油了,他们把车开到广东省加油,这是一个案例。这就慢慢开始出问题了,大家不肯加油,我们觉得找工程师来。
工程院的院士们再次测试了一下,汽油加10%的燃料乙醇,是否让汽车的马力下降了,给的数据是没有下降。燃料乙醇里含有氧,按道理说是可以让汽油烧的更足,车开的更好,但是老百姓还是不愿意,最后开始销售正常的汽油,使得燃料乙醇销售成问题。这时候工厂开始出现困难,因为燃料乙醇销售出现了问题。
我起码也是一个科学家,就科学的分析了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司机觉得不行,后来感觉这是我国的现状,大家感觉到油上不来是因为酒精本来洗发动机的,发动机长时间有油垢,一加酒精油垢就洗出来了,进入了气杠,只要有油垢就堵死了喷油嘴,很显然燃烧上不来,所以马力上不来,问题在于我的燃烧乙醇加进去没有洗发动机。
二是我们的喷油嘴不适合燃料乙醇汽车的喷油嘴,我们政府也不懂,也没有帮忙,所以司机讨厌这件事。
再就是凭什么加10%的燃料乙醇,并且价格和以前一样。这就牵涉到政策上的问题,我们发改委决定,谁生产燃料乙醇我补贴给工厂,所以中远集团得了一笔钱,同时还有一笔钱给销售公司补贴,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给老百姓补贴。也就是每一升的油加进去,只要便宜一毛两毛老百姓都愿意,因为便宜了一点。这个钱没有补上去导致了大家意见纷纷,导致了现在工厂基本上无法运转,这就伤害了农民,因为农民那么多的木薯都要销售出去,这就形成了一整串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案例,这也告诉了各位一个技术要发展起来,产业明明需要,但是政策要配上去,否则一个产业非常的艰苦。
最后我想说对生物能源的认识和对凯迪公司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技术发展起来的话,生物能源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产业。7亿吨的秸秆,大家亲眼见到河南一路向北,玉米收的时候,一块地玉米杆在那里,还有刚才说的棉花的秸秆,还有桑蚕业的桑树,全部在田里面,你看到的就是农民放一把火烧了。不光污染空气造成雾霾,有时候连飞机都躲开它。那么好的生物质能源不能用,7亿吨现在用的很少。
第二,我国有45亿亩的林地,这些树每年掉下来的树叶、树渣嗯、树枝起码在4亿吨以上,更何况我们种了很多的树林,都没有很好的利用。我在广西时,光桉树种植就超过了3600万户,一棵桉树砍下来,是非常大的生物质的材料,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国宝主任说了,我们有各种形势,我自己也看到了,从鄂尔多斯的发电厂,沙漠中的红柳发电,广西政府作了很成功的做了一件事,补贴农民做沼气,全国入户率最高,农民的入户率达到了40%,一半的农民家里做饭用的是沼气,使得广西突然山上树多,草多,效果非常的多。
后面的发展,包括凯迪在内,我觉得有几件事要想办法做好。
一是研究和开发的经费,人才要加强,凯迪的成功是因为能够持之以恒的,用六七年时间默默的做研究。其实凯迪所有的这些树枝、树干的材料是需要纤维的,我们看到广西的木薯发酵全是生物发酵,发酵完以后产生酒精,而凯迪能够很成功的,用高温汽化,把碳和氢甩开,凯迪的研究人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从树变成了生物质,变成了油,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刚才已经听到了,凯迪自己10亿,华融20亿投进去,我们能有多少二三十亿的研发过程,我看不出中国还有一个生物的研究,能够有这么多钱的,像凯迪这样的成功是需要钱堆起来的。哪一个产品走向世界科技创新,科协一天到晚都在说创新,产业转型,除了说没有地方拿钱去创新。
我们最近罚了一家美国垄断公司10亿美金,中国人民很开心,但是开心的中国人民没有想过,我们有没有本事到美国去垄断,让美国人去罚我们。中国的产品有哪些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专利是在我们手上?没有钱,所以凯迪的成功,几十亿的钱堆在这里,默默的在这里做,我觉得这是生物能源为例要做的一件大事,小民有这么好的眼光,用三个“品”就能够敲定投资这么多的钱,我觉得只有这样民族才有希望,否则就只是说说而已,真正的成果创新没有。
二是从广西的燃料乙醇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政策必须配上去。比如说当补贴厂家时,能否汽车加油的时候相对的低一点,给老百姓一点红利,老百姓就会觉得有一点阳光就灿烂。所以政策上要下来,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对生产厂家,能够再贷款和税收方面,对新技术能否学国际上,老天爷能够给点好处,实际上这么富的国家,给几个公司几十亿算什么呢,但是这个产业发展起来对国家不得了,如果凯迪公司的燃料油能够走向世界的话,你会看到世界都会买他的专利。政策上我非常希望国家能够支持。
最后是产品,产品出来了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竞争。像凯迪的油出来了是属于新油,标准通过了,希望我国对新的东西公平公正的对待。有些部门和加油站一听生物油就拒绝进油,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没有力气再建那么多的加油站。如果三桶油要拒绝加油的话就没有办法,根本没法做大做强,所以呼吁市场能够公平公正的对待我国新发明的高新技术。
这里让我很难过的就是,今天我们的医院,医院里面最贵的CT、B超、核磁共振等等,我们国内的科学家们、工程师们默默的在那里设计,都能制造出来。但是医院只要一采购,就首先采购美国欧洲哪家著名公司。所有医院最贵的设备全是进口的,而我国设备的没人要,为什么我国不能在采购的时候采购国产的,用国产的,民族的希望就有了,希望决策部门能够做到这一点。谢谢大家!
“2015走近种植能源新时代论坛”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经》杂志承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