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猜测,由于周朝的世袭制影响,导致各军团的指挥官也往往世袭,而且其内部也有略类似诸侯内部的管理团队,如司土司马司工,所以有些军团会被后世混同为诸侯。但他们的物资、给养、兵源补充都非常依赖统一的周王朝。所以在西周时期,他们都似乎“很生猛”,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无给养二地盘少三无,往往就迅速衰落,要么沦为附庸小国,要么直接被人吞并。
这个不怎么靠谱的图(不靠谱的原因是驻地是动态的,有年代误差。比如周厉王时代就明显只有东六师,所以下面的八个师,最大可能只是西周末年的情况。西周初期和中期,番号、师的数量或许都各有不同):
1、炎师。军团指挥官形成剡国。该国自称是宋国分支、是周朝诸侯。其实是虚假的,根据金文来看,当地不存在诸侯,当地是西周王朝重要的军事据点。只能揣测,在西周后,东周又不振。最后一任军团指挥官或许是宋国公族出身,就依附宋国成了诸侯了。
2、古师。大略就是胡国。自称周成王分封诸侯,或许是姬姓贵族世袭为该师师氏指挥官,西周末年可能由于政局变动驻地北迁河南。东周初年,被周朝实际者郑武公吞并。
郑武公时期,郑国还不是fengliuyiye诸侯,只是世袭畿内领主,世代做天子公卿。郑武公护送周平迁后,把成周土地私自吞并,就有了郑国。
古师在西周末年可能还有一定实力,值得郑武公这个董卓垂涎,但是由于古师是天子的军队,所以郑武公不能直接将其吞并,所以左传中就有郑武公用计谋灭胡国的故事。
3、堂师。形成房国,也或许是早就打光了。房国当地应该有西周的武器制作中心,《战国策》云“韩之剑戟出于棠溪”,以这么个鼻屎小国有如此武器制作中心来看,这里本来是周朝军团驻地,如果房国不是堂师形成的,那么只能说明堂师的兵工厂就被房国给窃取了。
4、鄂师。即鄂国,是与楚国交战的前线,曾经有北迁南阳的情况。东周时期被楚国抱着斩草除根的态度予以消灭。
相、柯、牧、成四师,是西周末年的机动主力,由于中原安稳,不需要常驻驻地,所以经常被作为机力调遣。在周宣王时代,这四个机动军团已经伤亡殆尽,周宣王不得不从太原之地(一说为现代太原周围、一说为陇东高原)料民来招募刚刚被征服的戎人补充。
以前的史料,都用周宣王料民被仲山甫劝谏,来说明周朝被分封领主架空,预示周朝根基不稳将要。其实结合史料来看,太原是戎人居所,不是什么周朝领主的封地。仲山甫劝谏周宣王不要料民,其实是怕新招来的戎人会对周朝不忠。
周厉王时期,以西六师和东六师(厉王时期只有东六师)为主力楚国,让楚王熊渠不敢称王,虽然胜利,但部队遭受了极大损失。
伐楚胜利后,周厉王骄纵不已,决定和领主们争利以充实中央财政,于是专山泽之利。结果引发国人,周厉王被畿内诸侯们武装起来的国人赶出了镐京,逃到了山西南部的彘。
根据金文记载,参与国人的,有“邦人、正人、师氏人”。邦人就是普通,正人就是公务员、师氏人就是阿兵哥。本来,西六师就是畿内国人构成,和畿内领主们的关系千丝万缕。周厉王这下玩大了,全都了。
于是此后就有了行政,畿内领主们,共同推举共伯和为代理周天子。而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共伯和或许就是卫武公……细思极恐,虽然共伯和就是卫武公的明显不足,但这个推理也能揭开西周晚年,畿内本应该做天子公卿的领主们和本该忠于天子的诸侯都是些啥玩意儿了。
共伯和的另外身份推断,是金文中周厉王时代活跃的“师和父”。师和父或许便是西六师其中某支军团的指挥官,是周朝室。国人时带着周天子的部队趁乱崛起,然后当了几年代理天子。师和父就是共伯和,比卫武公靠谱得多。
行政后,西六师完全失去记载了。周宣王中兴时期,所用的兵力也都以东八师为主,甚至周宣王自己都在成周兴建新的要塞,或许周宣王自己都对周感到厌恶和恐惧了。
很大可能就是,西六师的兵力和武备,都被畿内领主们瓜分了,这些资源也就是畿内领主转变为东周时代的畿内诸侯的军事资本了。周宣王经营成周,或许就是看到了周王畿已经名存实亡,周围的领主已经跟诸侯一毛一样了的处境所致。
周厉王时代,国人加行政,西六师被畿内领主瓜分,畿内领主们开始趁机各自形成诸侯,其中佼佼者就是周幽王、周平王时代的周朝重臣、大郑武公。
周宣王时代,周已经被畿内领主们瓜分完毕,所以重新招募西六师已经不现实了。于是周宣王重新整编东八师,但是周宣王晚年战事不利,导致军队损伤大半,于是很多机动部队补充了戎人。
周幽王时代,犬戎和申国作乱,周天子身边的机动部队都是他爸爸周宣王抓来的戎人……细思极恐。于是周幽王挂了。
周平王时代,剩余的机动部队被郑武公这种继续蚕食,留驻东南的部队失去了统一的周王朝的,纷纷依附周围诸侯或者自己形成诸侯维持。
东周为什么没有重建中央军呢,这个您得去问平迁时期东周的实际者、一生致力于从周朝的剩余价值上薅羊毛建立郑国的“郑武公”。
郑武公要是辅佐周平王重建东八师西六师,先不说他有没那本事,问题是要这么重建了。他玩啥啊,一夜回到解放前啊,郑国就不存在了,得回到以前郑地采邑的畿内领主时代了。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