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海琳——飒爽英姿“金话筒”--中国新闻

※发布时间:2018/6/6 8:37:1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0年11月10日晚,被誉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荣誉的“金话筒”颁典礼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蒋效愚在点评时感言:“在这些获人当中,有央视资深的主持人孙晓梅,也有人民解放军第一位获得‘金话筒’的海琳……”

  其实,早在国庆之前,军事频道就已经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将报道队伍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处于观礼台、前的华表、人民英雄和饭店对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饭店对面是最不会出彩的地方,而这一“阵地”,恰恰属于海琳,她的任务就是负责报道大阅兵当天部队的集结状态,以及检阅的那段实况。

  “当时的压力特别大,甚至有些郁闷,任务艰巨,完成困难很大。我的脑子里不停在设想各种情况:如果按照原有的计划,装甲车开过来了,我该怎么说?如果装甲车没开过来,远远地停在那,我该怎么说?如果我能冲进去,进入徒步方队,该怎么拍摄?该采访谁?说什么?如果我进不去,我也想好了,那就采访备份队员……”阅兵的前一夜,海琳整夜没睡,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为各种突发情况做好了准备。

  10月1日凌晨六点,当专车将海琳一行的记者放下来后,做了充分准备的海琳还是傻了眼,万万没想到,专车居然将他们“丢”在了群众方队。看着忠于职守的安保人员,海琳“寸步难行”,这也就意味着现实和计划完全相,别说装甲车开过来了,连装甲车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凭着多年直播的经验,海琳一边安抚摄像师的心情,一边将现场报道的内容,能完成的完成,等待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进行拍摄。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天也渐渐大亮,她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如果按这样下去,交给自己的任务就很难完成了!就在她一筹莫展时,三军仪仗队走过来了,海琳远远看见了一个十多年前的“老熟人”:那是她曾经在1999年大阅兵时采访过的,人称“军中第一刀”的李本涛。

  能进入三军仪仗队,也就意味着能进入阅兵的整个队伍。摄影师激动地把三角架扔在了一边,跟着她一小跑。“我对摄像师的要求是:不要关机,我到哪就跟着拍到哪。”三军仪仗队,是焦点中的焦点,接着是陆军、海军、空军、、女兵、预备队、雪豹突击队、坦克……一一进入镜头。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用不上了,所有的话语都是临场发挥,让海琳没想到的是,即兴的发挥比背台词的效果好太多了!回忆起那一刻,海琳意犹未尽。

  一个任务完成,但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因为记者所在的区域离阅兵的主干道很远,如何不超越警戒线又能镜头的精彩成了海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她准备离主干道近一点完成最后的拍摄,一个安保人员拦住了她。

  “这里是广场东侧的东长安街,在这里有陆、海、空、、民兵预备役官兵组成的14个徒步方队和30个装备方队沿长安街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受阅官兵以严整的军容,威武的军姿,接受三军统帅的检阅……”45秒,一气呵成,也为海琳的这次报道任务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看着镜头上话语流畅、笑容甜美的海琳,观众不会想到,这45秒的背后,竟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最终,海琳参与采访报道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在当天的《军事报道》节目中创下了栏目成立12年来的最高收视率,在阅兵过程中采编的“阅兵前女兵的飒爽英姿”名列网站当天点击率第一名,海琳还因此立了一个三等功。

  对于这些,海琳说:“这就是我的职业,随时有突发情况,所以要时刻准备着,这些年来,对于工作,我并不太管反响好不好。就像这次阅兵,这么大的事件,全球都在竞争,你就豁出命去做,尽自己的职责去做,只要你尽力了,结果的好与不好,就不用去想。”

  “我小时候挺没有自信的。我记得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你知道全国的是在什么时候召开吗?’我想了半天回答:‘刚背到马列理论,还没到呢!’从考场出来我就觉得自己没戏了,直掉眼泪。”海琳说,“但是朗诵、根据某个话题让大家展开讨论,我得分都挺高。”

  “四年的大学生活,受益匪浅,和很多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不管是编导、音响、录音都可以接触到。但是,我感觉最重要的不仅是他们教给你的知识,更是和他们的相处。因为他们都很优秀。他们那种状态、包括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这种自然的熏陶是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海琳仍很怀念那时的时光。

  1996年,北音专业的学生就是“香饽饽”,还未毕业,就有要和他们谈工作事宜,对于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海琳,“垂青者”众多。就在她抉择的时候,她在央视录的样片被新成立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挑中了。这一次,海琳没有犹豫,从小就有“军人情结”的她放弃了所有机会,成为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最年轻的一个“兵”。

  “第一次穿上军装,那时候还是小孩子,感觉挺拘束的。尤其是像我们这些艺术类院校的孩子们,崇尚奔放,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优越感。忽然间给你穿上了和所有人一样的衣服,让你站对列,让你叠被子,那时候感觉很不,很难适应!”

  当大学同学坐在温暖的演播室里时,她正在寒风凛冽的山西忻州进行新兵连训练;三个月后,当大学同学光鲜亮丽的出现在镜头上时,她正熬夜在编辑室剪片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请教学编导的师兄师姐。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不愿意冲在幕前,总是“躲”在幕后的漂亮女孩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似乎和话筒、和专业渐行渐远。是海琳放弃了吗?显然不是,她只是在磨练自己,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1999年,军事频道打造的新栏目《走军营》挑选主持人,正在家休假的海琳去了母亲的老家——。闲不住的海琳准备给节目组带上一份“假日的礼物”。于是,她就“赤手空拳”到了,拿着借来的机器、借来的带子上了舰艇。

  战士们在艇上训练,她就在舱里等,别人一休息,她就扛着摄像机冲上去了,拍个几分钟,别人接着练,她就接着等。舰艇在航行过程中纷飞的浪花,配上战士们在寒风中洒落的汗水,那一幕在海琳眼里是最美的风景。上岸后,她又跟着水兵们去了“水兵俱乐部”,完完全全体会了一把陆地到海上,海上到陆地,白天到黑夜的水兵生活。

  休假结束,回到台里,她将片子编好之后,配上了在当时流行的《军港之夜》,制作成了《海风、海韵、海之行》的专题片。这一期节目从选题、策划、撰稿、主持采访到字幕合成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当领导和同事审片的时候,所有人都被了,领导说:“这就是我们《走军营》的定位片,这就是我们《走军营》需要的主持人!”

  夏天,《走军营》走进了腾格里沙漠,这里的地表气温达到了70摄氏度,辣的阳光晒在人的身上像浇了一盆滚烫的水,海琳随军区战友歌舞团到边防连队慰问演出。越野车在颠得人浑身散架的“搓板”上行驶了300多公里后,又遇上一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车陷入沙堆无法前行,演员们只好下车推。为记录这段难忘的经历,让观众体味到边防军人生活的艰辛,摄像师现场拍摄,海琳现场解说,一口气连续录了好几段,再钻进车厢……慰问半个月,车在沙漠中走了2000多公里,同去的男演员们都快支撑不住了,开始打葡萄糖,海琳却硬是咬牙挺了下来。

  冬天,《走军营》登上了井冈山,这是总参的军体院去拉练。从广州到了井冈山,海琳忽然发现,生活从一个极端了另一个极端,吃饭只能在小黑屋,灯光昏暗。野外拉练,但是海琳却在,带着敬仰纪录这一圣地,没有暖气,住在学校里面的大通铺,晚上拍摄的时候还要点着火把……在这种中,海琳一直默默告诉自己:要表情沉稳,要吐字清晰,要准确无误。

  同样,战士们都喜欢这个没有架子的“兵姐姐”,他们携手联欢、促膝谈心、洒泪惜别,每次海琳到基层采访,都会收到战士们送的礼物。虽然礼物本身并不贵重,好比在井冈山过的“三八”妇女节,所有的都集合起来,一起祝她节日快乐,海琳一直很多年。

  “作为军队的电视工作者,服务的不仅仅是兵,还包括基层军官们,包括做基层工作的领导同志们,他们在基层的付出是很大的。我们怎样能把他们的工作成绩、工作思展现出来,同时能够在全军产生一些引领作用,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如果没有这份心态,光想着自己出名,利用机会怎么出镜,怎么表现自己,这是不行的。其实真正有力度的作品还是要把自己融入到事件当中去,融入到这个事件本身存在的思想内容当中去。”海琳坚定地说。

  正是凭着这样坚定的,她又做了五年的《国防时空》,那是军事频道的第二个日播节目。这档节目集国防知识介绍、国内外军事热点分析和探讨为一体,对主持人形象和现场主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海琳带着前两年做编导、做电视编辑、记者的基本功底;带着后三年《走军营》、走过祖国四面八方的开阔眼界,以及走过了三百多个连队跟部队建立起的情感,撑起了一个“圆”。在《国防时空》栏目里,她的整体素质更高,比别人更了解部队,比别人更从容,而且始终带着一颗世界的心,一种部队的真诚,所以《国防时空》很快成为军事频道的“黄金栏目”之一。

  “士兵的桂冠是什么?火焰铸成铁钢盔,钢盔它带在头颅上,紧紧的贴着英雄眉,士兵的桂冠最沉重,托起祖国山和水,年轻的头颅最高贵,戴得起光荣和伤悲……”这是海琳最喜欢的一首歌《士兵的桂冠》,她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十年磨一剑,海琳在主持了文艺专题类、教育专题类、、益智、论坛、大型晚会节目后,凭借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2006年8月,海琳终于成为军事节目龙头栏目《军事报道》的新闻主播,并于2009年担任了军事新闻部播音组组长。转型后的海琳逐渐创造出大气、沉稳、干练的军事新闻播音风格,广受军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新一代军中女主播的佼佼者。

  海琳:人这一生,只要你选择了,轻易不要放弃。不要去管开始是什么样子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对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好的。那时候刚到这边来的时候,一个新单位刚刚成立,方兴未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的培养一定不像的培养那样规范。所以我们刚来的时候当编辑记者,当外景主持,一下子进不了演播室。我不后悔我走过的每一步,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名利心太重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要扎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获。

  海琳:花好月圆的时候,大家很少会想到我们,但灾难来临时,军人就是亲人。比如“5?12”大地震,军人无所地冲到最前面,因为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每一个捍卫和平和安宁的战场上。而我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同时也是军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的战友加油,为他们的英勇无畏骄傲和自豪。这就是我的任务。

  海琳:很荣幸。这次拿到“金话筒”,我想也是对青联的一个回报。在青联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很优秀,他们都是在自己的行业内做出成绩的年轻人,所以这个,不仅仅回报给部队,也回报给青联。青联也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很多生活中的朋友,思想上的导师,都是在青联才有机会结识。我刚加入青联的时候才25岁,时光飞逝,我已经离不开这个组织了。我一直在思考,让部队的青联委员和地方的青联委员结合起来,多创造一些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不是走形式,而是要有创新,有新的思考,并且要做实事。

  海琳:拿了以后,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每天的事情做好。要坚定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给你的东西一定是有道理的,把它做好。至于将来,还是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干,做,出精品栏目,希望让军事节目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为军事节目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