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海琳:“金话筒”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图

※发布时间:2018/6/1 8:37: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线日在公布,中央电视事频道主持人海琳凭借国庆60周年阅兵的精彩报道获此殊荣,成为全军第一位金话筒获者。金话筒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面对笔者,除了喜悦,新科海琳一如从前的淡定,她坦言,“金话筒只是一个起点,是对我近15年军旅生涯的阶段性励和肯定,更是新的开始,把军事新闻做得更好,前面的其实还很长。”

  2009年9月末,海琳接到国庆60周年大阅兵现场报道的任务。对从事军事报道工作的新闻主播来说,这是一份极尽荣幸也充满压力的挑战。回想起1999年大阅兵时在广场采访,历历在目,那时她还是刚刚踏进电视圈的新人,经过10的磨砺,海琳自觉更多了几分把握。

  然而,挑战出乎意料,她这一组的任务难度非常大。一是要报道部队集结时的状态,二是要报道检阅那一段。这是当晚军事新闻的重中之重。但让海琳格外担心的是,演练时他们采访的被安排在饭店门口(K区)附近。“这里主要是装备集结的地方,根本无法拍到人,更没有精彩的新闻点可报道。更让人犯愁的是,我们所处的方位正好在装备部队的背后,完全挡住了视线,也就是说胡乘坐红旗轿车来到长安街的时候,摄像机根本拍不到。”这可急坏了海琳,正式阅兵前的几天里她一直挖空心思在想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然而,正式阅兵的当天,更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0月1日6时左右,汽车把我们K区的记者一放下来,我就傻眼了。这个不是9月18日我们演练时(饭店)的,而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附近。”预定的报道眼睁睁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正当海琳万分焦虑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折。“我发现了一个救命的事儿,三军仪仗队到了。仪仗队里有一个负责人我曾经采访过。虽然10年没见,但我还记得他的名字。我就站在长安街的南侧对着北侧喊他。他真的听见了,走了过来。”之后经过一番沟通,海琳的采访要求获得了准许。“于是,我和摄像就开始往队伍中间行进。能进入三军仪仗队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进入阅兵的整个队伍。我们走得非常快,话也非常多。因为时间特别紧,怕哪儿突然冒出个人把我们撵走了。”海琳说。

  接下来的第二个任务也相当棘手,因为记者所在的区域离阅兵的主干道很远。于是又经过一系列地沟通,海琳最终也获得了准许。“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钟时间,但跨了一步就是不一样了。”

  海琳参与采访报道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在当天的《军事报道》节目创造了栏目成立12年来的最高收视率,在阅兵过程中采编的“阅兵前女兵的飒爽英姿”名列网站当天点击率第一名。

  这两项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能胜利完成,海琳要感谢的是15年军事报道工作的苦乐岁月,它给了海琳敏锐的观察力、不服输的韧劲以及良好的现场应变和沟通能力。

  从事军事类电视工作15年来,海琳从一名普通记者、编辑逐渐成长为在军内外知名的军事节目主持人。1996年大学毕业的海琳,加入军事节目的行列,成为一名编辑记者,在当时的眼光看来,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不过比起主持人还是少了些。回忆起那段光阴,海琳却充满,“最初两年的记者编辑经验,让我微观细化地了解了电视这个行业。从深入前线采访到后期编片子,从写解说词到接线、打灯光、扛机器,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那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却给海琳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也为金话筒埋下了伏笔。

  1999年,海琳开始主持外景节目《走军营》。一次,在最冷的“东方第一哨”,零下37摄氏度,拍摄迎新春活动。在这种呵气成冰的下,战士们怕远道而来的主持人不能适应,都抢着替海琳拿话筒扛器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干净利落争取一次完成串词,节省点时间不为别的,我心疼我的战友们,镜头前露脸的是我,可是谁能记得刺骨寒风中我们的战士!”三年里,海琳跟随节目组走遍了全军300多个连队,行程达十几万公里,其中经历的艰辛困以言喻。

  十年磨一剑。在主持了文艺专题类、教育专题类、、益智、论坛、大型晚会节目后,凭借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海琳于2006年8月成为军事节目龙头栏目《军事报道》的新闻主播。如今的她,思考得更多的是栏目的定位和未来。军事频道在这些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无论是频道的整体包装风格,还是具体节目的新闻样式,都在与时俱进地进行。海琳说,军事频道的领导非常,只要是对节目发展有利的任何条件,他们都会尽力满足。为了让节目更好看,让频道更有影响力,得到观众的肯定,我们也一直在努力。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