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尖端武器> 文章内容

《超级装备》第二季:中国尖端装备的奇迹与梦想

※发布时间:2023-2-14 20:21:12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第二季以五集体量,讲述了中国在能源、医疗、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领域最前沿的18个尖端装备的故事。这些装备或气势恢宏,自带“不怒自威”的霸气;或精密繁复,令人叹为观止;或兼具宏伟壮观与精巧灵动两种气质。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工业制造的伟大奇迹,同时又印证了中国工业人的梦想、热血与情怀。

  工业科普类纪录片很容易做成一份“说明书”,通过罗列数据和堆砌术语,展示装备的设计构思、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往往缺乏鲜活立体的人物刻画和充沛饱满的情感渲染。

  但是,《超级装备》第二季巧妙地避免了“只见机器不见人”的尴尬。它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观众带入撼魄又温暖感人的情境之中。

  比如第三集《机甲力士》,纪录片呈现了四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振华30号起重船、千吨级高铁桥架设装备这三个基建“巨无霸”,无不外形巍峨,气势磅礴,“力拔山兮气盖世”,令中肃然。

  而在“切题”的同时,片中也采访了相关的设计制造和操作人员,由他们讲述缔造和陪伴这些装备时所经历的与、欢欣与满足。但纪录片显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人”的元素上大做文章。

  仍以第三集《机甲力士》为例,片中将全球单臂起重能力最强的起重船振华30号比作“海上大力士”,将长125米、自重2000吨的臂架比作大力士的“擎天臂膀”,把220吨、相当于150辆家用汽车总重量的四爪钩比作“巨掌”,把自重2200吨、直径42米的回转底盘比作“腰板”,而甲板面积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的船体则是大力士的“腿脚”。这种仿生学式的拟人化描述,既让普通观众能迅速理解装备的外形特征和超强能力,也使高冷的机器在观众眼里变得可亲近和可触摸。

  其次,建立“人”与“装备”的空间比例关系,包括“宏大”与“渺小”、“平凡”与“非凡”的对比。

  在《超级装备》第二季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高耸雄伟的装备旁边,出现了“细小”的人。而这些人,正是超级装备的建造者和驾驭者。通过体积上“宏大”与“渺小”的极致反差,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彰显。人的智慧、意志熔铸在钢铁机甲内,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硬核”。

  不仅如此,出镜的人也十分“平凡”。无论是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工人,他们衣着简朴,貌不惊人,有的甚至面容沧桑。接受采访时,也毫不掩饰他们为了改善家人生活而常年奔波在外,同时又按耐不住内心的自豪与成就感,因为他们参与了祖国的建设。

  由此,“平物”与“非凡装备”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伟业。

  通过度构建起来的参差对比关系,《超级装备》第二季不仅展现了中国尖端装备的高超能力与先进技术,礼赞了设计制造者的智慧、梦想与热血,同时也让他们的“崇高”与“智慧”散发出真实的烟火气。

  《超级装备》第二季还十分善于设置悬念,让故事的演进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营造出扣弦的紧张氛围,并大胆将这些意外搁置,跳到其它场景“话分两头”,然后再适时回来释疑。这使得真实的叙事有了戏剧的张力,为观众提供了非凡的观赏体验。

  例如第一集《蓄势赋能》,讲述了海上能源生产平台“深海一号”的脐带缆安装的故事。当绞车的拉力指数达到30吨时,脐带缆却提拉不动了;继续加大拉力到34吨,脐带缆仍然提拉不动。总控室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种“意外”的出现,不仅使观众深度参与了叙事,产生“揭秘的快感”,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人”在装备制造中的主体价值。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在展现尖端装备为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同时,始终强调它的“人民性”。正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为了满足14亿人口对能源、医疗、基建等巨大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更先进、更强大、更精密的超级装备才得以“横空出世”,有了用武之地。尖端装备的研发,并非只为争世界第一,提车黄道吉日而是切切实实了人民。

  缔造这些超级装备的中国工业人,在为自己的生活拼搏时,更在为祖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着。正如两米PET-CT的研发者说的,“国产尖端医疗装备的问世,促使国际上的高端设备可以降价。同时我们也可以输出到国外,让中国科技的进步,辐射到全人类。”

  也如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的建造者说的,“中国的隧道建设以每年超过3000公里的速度在增长,随着一带一的推进,国外的一些隧道工程也亟待开工。”

  由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超级装备》第二季,立足点始终放在“人”身上。人们缔造装备的终极意义,最终落实到“人”、“人民”、“人类”这些既宏大又具体的概念上。这无疑为纪录片注入了更为昂扬和的情怀与价值,对于提振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意义重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