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入坑冷兵的人,想必网上查到、看过的第一篇帖子八成都会是这篇——《世界十大名刀》。这多年过去了,原帖已不知被转帖了几千次,上万次,原作者是谁,恐怕连笔者这样的老粉也都早已记不得了。而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还是这把被冠名“最”的古罗马刀。
“据说还没有前,就被吓死了”,单单就凭这条描述,相信也足以让一些爱好者为之震颤。那么,我们就一起来 “震颤”一下吧。
故事还是要从头开始讲起。前些天翻查自己收藏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几年前DIY该刀时的照片(应该也算是迄今为止唯二一把亲自动手过的刀了吧,毕竟能花钱搞定的事,既轻松又简单)。对于这把刀,早先的想法一直是将其永久雪藏,毕竟有些东西还是只属于自己会更好。但最近,因一些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想法。于是,最终还是决定将其取出与世共享(只希望某宝商家和众高手们不要将其做滥就好,一把有生命力的刀,还是需要有灵魂的)。当然,除此之外,笔者依然还是有很多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而我们每个中却都有这样一把“刀”。
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终下决心着手DIY后,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尽可能全的收集资料与情报。但让人惊讶的是,关于此刀的资料(无论中文,亦或是英文)几乎都只停留在《世界十大名刀》中的短短百字描述中。甚至Google、Bing、Yahoo上都很难找到一张高分辨率的实物照片以供参考。这使得笔者当时曾一度严重质疑此刀的真实性。但既然是决定的事情,肯定是要做的,而且还要一定做成。
在缺乏充足资料的情况下,Plan B启动——基于对这百字的介绍分析来还原这把“迷”一样的刀。
材料1:陨铁。综合许多版本的记载,其中多半记录将其描述为陨铁。当然,陨铁并不算啥稀罕的材料,手边也恰好有一块尺寸、重量都合适的陨铁切片,可供打造。但是,对陨铁稍微有些常识的玩家应该都会知道,仅靠陨铁打造的刀剑,基本只是“样子货”,不仅机械性能没有保障,而且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太容易生锈(即使完成了,后半生也基本离不开刷油了)。而这显然满足不了笔者这样懒人的实际需要,抱歉,放弃。
材料2:乌兹钢。测试你前世死因这玩意同样是个传说。多年前,曾通过渠道偶得过一些,一直未动,留存至今。当然,估计这里一定会有人要说这玩意早就绝迹了,或者布拉特钢。有关乌兹钢的讨论其实网上已有很多,尤其在近些年,剑村等一些刀匠和玩家开始逐渐放出了自做的元素测定、金相显微等资料,所以在此并不想多费口舌。整体而言,这东西还是挺靠谱的。当时,自己在书桌上留下的两只作为书压的钢蛋,摆了这些年,除了曾经的抛光面变回了铁青色,却也不曾有过一丝锈痕,而硬度也同样可以让许多现代刀相形见绌。可唯一的问题就是加工,需要低温冷锻,而且还容易爆蛋(因结构不均匀,导致锻造时整体开裂,这样一枚蛋也就废了,这玩意用一枚少一枚),成本高,风险大,弃之。
材料3:汉代铁剑。其实,在上述材料被一一否定后,时隔了一年多,才想到了这第三种材料。而这则源于以下两点的:第一,近些年对于青铜器类的收藏;第二,碰巧读到了一篇有关“古罗马铁兵器与秦朝青铜剑比较”的文章。在权衡各方因素都觉得可行之后,计划便进入了实施阶段。
通过多种渠道,很快便得到了一柄尺寸合适的汉铁剑(残剑,带完整青铜剑格,不想暴殄天物,于是没用完整的)。遗憾的是,因为当初并没有写文章的打算,以致许多器物的原始状态并没有留下照片资料。有关该铁剑所能找到最早的一张,也只是这张多次清理后为方便设计而留下的扫描件。
刀之所以有如此视觉冲击力,能“吓”,其根源就在于其分叉/树枝状,姑且称之为“锯齿”的设计。而能塑形如此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铸造后打磨(因为实物资料太少,故无法肯定或否定);第二,特殊锻打(简单点说,就是“打呲”了,但在那个年代,边缘开裂,而主体连接处却不断裂,想必除非幸运爆棚,否则绝为,凭经验判断,事情不会是这么简单的);第三,切割整形。
随后,通过对图片上每个开角进行仔细测量和计算后,发现每个“齿”的开裂处,并非偶然,实乃有意为之,故非来自“之手”所塑造。在此基础上,便按照第三种可能着手制作。期间已将已将汉剑打磨成胚。
在经过几周的思考、加工、再思考、再加工的过程后,雏形已具,基本工序算是完成了。剩下的则是,修边、打磨、淬火、回火、选择配饰等等。但遗憾的是水晶配件,虽然材料早已备好,却一直因为时间原因,至今仍处于停工状态,如果能配齐的话,应该会很好看了吧。
过程中,曾将未完成品,发送给射箭群里的朋友们看过,一度被戏称为“羽毛剑”。其实,每个中,都有一把刀,或挥向自己,或挥向别人。所以,请善用你的刀。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