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尖端武器> 文章内容

中国激光武器实现世界最大功率输出 成美最强对手

※发布时间:2017-2-13 18:28: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神光2激光器“我们不清楚火星人怎么能如此迅速又悄无声息地杀死人类,许多人猜想,他们或许是把热能聚集在一起,然后通过光线射向他们选择的任何物体。”

  1898年,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在名作《世界之战》里的这句话,成就了后世无数人对激光武器的幻想。从《星球大战》到《变形金刚》,激光枪、激光炮从来都是科幻影视剧中最典型的未来武器。就连科幻荒原中国,早在1980年就拍出了一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最近传出的一条消息,似乎让科幻照进现实——中国“神光”项目的主要参与方上海光机所研制的超短超强激光器,实现了1000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这是全球同类激光器迄今最大功率的输出。

  不久前,美国海军公开展示了今年9月起部署在波斯湾的“庞塞”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的激光武器系统。在公布的视频中,一名操控人员像玩游戏机般动动手柄,小艇、无人机甚至火箭弹瞬间爆炸。

  著名军事观察员宋忠平接受钱报的专访表示,就目前的情况,用于近距离防御的战术激光武器将会最先普及,而想要如“星球大战”计划中有效防御洲际弹道导弹,激光炮要走的路还很长。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一“炮”只花59美分,将成为最有效的近防武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既然快是克敌制胜的最大法宝,那么当快到了我们所能理解的极致——光速时,或许本方的“武功”将会无敌。因此,激光武器被公认为有巨大潜力,具有“改变作战规则的能力”。

  宋忠平告诉记者,激光武器具有快速、灵活、精确和抗电磁干扰等突出性能。

  “高能激光束以光速前进,发射时一般不需要像炮弹、导弹一样计算提前量,这就大大简化了火控系统,这对拦截机动目标、突然临空目标非常有利。”宋忠平说,“激光方向性强,很容易将光束精确地聚焦到目标上,甚至某一具体部位上。如拦截飞机,可选择机头、机翼、控制舵等要害部位照射。”

  更诱人的是,与造价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美元的导弹相比,激光武器发射一次的成本“低于1美元”(《时代》周刊的说法是59美分)。如果每次发射10万瓦功率固体激光、每次照射数秒计,系统直接消耗仅为几度电。“只要舰艇有油,就能发电,激光武器就可持续作战,弹仓近乎无限大。”

  此外,它的杀伤可控。操作员可调整激光武器的输出能量,选择令目标致盲、瘫痪或摧毁。

  另外,因为射线非常集中,附带损伤小,作战决策门槛低。以至于有人担心,这么低的门槛会让人们更轻易地发动战争。据《人民日报》报道,“庞塞”号激光武器的功率为30千瓦,威力是普通手持激光笔的3000万倍,其摧毁的目标除了小艇和无人机,甚至还有RPG火箭弹。美国海军少将马修克隆德在记者会上称,“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次部署定向能武器。”

  “相对于密集阵、730等传统小口径火炮近防武器,激光炮凭借上述优势,作为近防武器有着巨大的优势。”宋忠平认为,在发射装置实现小型化后,激光近防将会在未来数年在海军舰艇和陆军车辆上大面积普及。

  面对雾霾束手无策:

  功率不够,打洲际导弹沦为银样镴枪头

  不过,大众更大的期待是,高能激光武器可以反卫星、击毁弹道导弹。聊到这里,宋忠平先是认可了反卫星的可行性,但又泼了一盆冷水:“就凭目前的技术,激光打洲际导弹基本没戏。”

  “弹道导弹在150公里高度重返大气层时,弹体外会形成一个电离子层,温度可达2000度以上。要是激光功率不够大,只不过给它‘挠痒痒’而已。想烧毁弹头,既要加大功率,又要延长照射时间。”

  但要命的是,很多弹道导弹在重返大气层都是在高速旋转的!“这是让弹头自身变成一个陀螺仪,用来保持航向。在客观上,这让激光武器无法把光束能量集中在弹头的某个点上进行烧蚀。”

  而陆基的大型反导激光武器,必然使用专用电网供电,还需要再配备独立的补充发电机组和容量极大的超导电池,才能提供强大的峰值功率。“激光器的一次最大功率射击,超导电池急速放电,一两秒的峰值放电电流甚至超过整个美国的常态民用电电流!”

  “如果对手的洲际导弹处于发射上升段,速度比较慢,但是这时导弹的位置是在对手的腹地,或者大洋上的战略核潜艇上发射的,地球是圆的,本方陆基战略激光武器无法攻击。”宋忠平说,“而当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的中段,高度可达近1000公里,太难以命中。”

  相对于弹道导弹,飞行轨迹固定、速度慢得多的卫星,要好打得多。

  “激光武器最大的短板,还是受雾霾、烟尘、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影响太大,衰减太厉害,难以全天候作战。”宋忠平透露。

  日前,德国媒体称“中国是美国在激光武器研发上最强大的对手,在某些领域甩了美国几条街”。军事专家李杰透露,中国的激光武器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中国的激光“神器”何时公开?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本报记者屠晨昕)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