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国产军事战争题材影片观察:拓展题材深挖主题创新表达赢得观众

※发布时间:2022-6-17 16:31:24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原计划在近期上映的战争题材《长津湖》因疫情紧急宣布延期上映,但该片仍是今年电影市场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人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军事战争题材影片。

  2017年,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不但在当时掀起了观影热潮,而且它创造的56.9亿的票房成绩,至今依旧没有其他影片能够超越。又如《建军大业》《红海行动》《金刚川》《百团大战》《战狼》《集结号》《智取威虎山》《金陵十三钗》《八佰》等影片,均是档期内的佼佼者。

  回顾新中国电影史,军事战争片一直是主要类型之一,《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红日》《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系列、《大转折》系列、《大进军》系列等,都是此类型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

  在业内专家看来,国产战争片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该类型影片强调影片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用唯物史观斗争成败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观照生活,用形象书写和记录党史、军史、新中国史和战争史,振奋、鼓舞士气,为广大观众不断提供食粮的“硬菜”。

  军事战争片中,一大表现手法便是采用宏大叙事,正面讲述某一场战争、某一个战役。业内专家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为了全面记录和展现辉煌战史。

  资深电影专家胡克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银幕上表现正面战场的优秀影片很多,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便是此类表现方式的代表作。

  1991年和199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陆续公映。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系列影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电影没有将众多历史伟人肖像化,而是把他们塑造得丰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伟人真实生活的一面,全片涉及人物过百,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包括160吨、线多万发等,还了大量的火炮、飞机、舰艇等军事装备。

  《大决战》三部曲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又在1996年推出了《大转折》系列——《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该系列由韦廉执导,囊括了卢奇、傅学诚、古月、孙飞虎、孙维民、希、吴竞等优秀演员。影片描述了1947年中国处于危机关头,为粉碎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极为的战争中,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故事。

  《大转折》系列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紧张。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羊山集战役时,撇开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选择指挥部中指战员喝咖啡时的谈笑风生,战场的状况则通过无线电传达给观众,这种表现手法可谓匠心独具,创造了独特的情境和氛围,凸现了指战员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展示了老一辈家的思想和风貌,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历史意义。

  《大进军》系列包括《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四部,分别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上映。影片用苍凉的笔调刻画出了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横刀立马、傲视顽敌的英雄气概,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进军荒凉贫穷大西北、解放大西北的战争史实。同时,也把西北最大的战役“战役”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近些年中,中国电影人同样拍摄出了一批表现正面战场的优秀战争片。201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等主演的《百团大战》在全国公映,最终累计票房达4亿元。

  史料中的百团大战不仅对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局势作用突出,对于世界反战争同样意义重大,改变了整个抗日战争的格局。制作组选择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通过大银幕了解这段历史。影片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再造了司令部决策的真实,也再现了战壕中战斗的真实,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的战争全景。除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外,影片中体现的士兵个体也真实细腻,撼动。不论将领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兵,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魅力和神采皆来自活泼泼的真实感。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将领睿智果敢,几个富有人情味的小道具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有温度。

  2017年,由刘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中国,于当年8月1日举行八一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影片以较多篇幅描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等著名战役的过程。其中南昌起义一场战役的拍摄镜头数就近乎3000个,最终整部戏的战争戏份占全片近40%。

  同年,由陈力执导,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等主演的《血战湘江》则全面讲述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奋力掩护渡过湘江、成功突破的悲壮故事。为了拍出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000余人次,在拍摄血战场面时使用了2吨、80吨汽油。战争场面全部是演员现场真实拍摄。

  多年专注从事战争影片创作的导演、编剧安澜告诉记者,表现正面战场的战争片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也就是要不要打这场仗;战役层,如何指挥打赢一场仗;以及基层,也就是基层指战员如何奋战。

  “以《大决战》系列为代表的一系列宏大叙事影片,旨在以战争写历史。创作人员把重点笔墨放在了战略层的描写上。”安澜认为,此类影片最大的意义在于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历史。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军事题材电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军事题材电影包括所有与军事有关的电影,不管是直接表现战争场面,还是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人物命运,都属于军事战争片。

  安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人拍摄了一批以写人为主的战争片。“这些影片把重点放在了基层指战员,写出了真实战争下的人的生活状态,非常感人。”1955年,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董存瑞》便是这样一部影片。《董存瑞》虽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但创作者把绝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塑造董存瑞这个人物上。更可贵的是,影片通过精心选择的生活片断,展示了人物的成长轨迹,表现了董存瑞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影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五位八军战士勇敢战斗、不怕的英雄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虽然是军事教学片,但剧情依旧生动、感人。例如《地雷战》,影片以黄村民兵在威震敌胆的地雷战中大显身手的史实为素材,处理得质朴而灵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与日寇的、凶险和形成尖锐的对峙,并在反复较量中展现出各自的形象特征。

  而最让胡克感慨的,还是1963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兵张嘎》。该片改编自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战士的故事。“虽然是一部战争影片,但该片很好地融入了轻喜剧的元素,其中的分寸拿捏非常到位。” 胡克表示,《小兵张嘎》的成功,得益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电影工作者对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双重自信。

  在饶曙光看来,对于中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来说,尤其是要注重人物的塑造,特别是塑造战争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正是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情感能够有效吸引观众。”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特效技术为战争片提供了更好的视听效果。与此同时,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让军事战争片更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

  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和《战狼2》中,便塑造了冷锋这个中国现代特种兵的形象。《战狼》在2015年上映后很快成为一匹黑马。上映三天破亿,四天破两亿,七天破三亿等成绩让很多跌眼镜。2017年暑期档,吴京自导自演《战狼2》上映后迅速显示出它在市场中的“力”。56.9亿元的票房纪录保持至今。在《战狼》系列中,吴京成功塑造了一个类似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个人主义英雄,但影片的核心仍是集体主义,给予每一个中国观众自信心和自豪感。

  2016年,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刘烨、王珞丹等主演《我的战争》,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国家远赴他乡,在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影片在拍出战争的性、真实感的同时,更体现了爱情、亲情、友情,塑造了孙北川、孟三夏、张洛东、王文珺、刘诗文等人物群像。

  2018年,导演高希希执导的影片《八子》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老区,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战场,中国,为了的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八子》让发生在老区的真实故事中国、世界,让大家都知道中国战争年代一群普通农民为国家利益为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和状态。

  此外,除了去年疫情期间拍摄上映的《八佰》《金刚川》,今年暑期临时撤档的《长津湖》,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程耳执导的《无名》,以及《铁道英雄》等同类题材新片,也将于不久之后问世。

  创作了大半辈子战争片的安澜谈及如何拍好影片时,特别强调创作者应该尊重历史、注重细节。他回忆说,早期的中国电影人之所以能够拍出大量优秀的战争影片,除了出色的艺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多都亲身经历过战争,即使没有经历过战争,在拍摄之前,很多主创都下部队体验生活。“在八一厂,拍摄前下部队体验生活是一个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安澜说,去部队体验生活,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拿枪等细节,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战士,什么是战争,这对于战争电影的创作至关重要。吴京在拍摄《战狼》之前,就在特种部队基层待了18个月体验生活。这也是影片成功的基础。

  安澜表示,战争场面的细节是一部战争片的“试金石”,如今的战争片在特效技术的帮助下确实更加好看,但一些年轻创作者由于缺少部队生活的经验,经常会在一些细节上犯常识性错误。“从战争时的队形,到战士身上干粮袋、子弹袋等细节,再到武器的细节,虽然都是小瑕疵,但一部优秀作品的关键,正是在这些细节之处,往往几个小瑕疵,了影片整体的真实性。”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为战争片提供枪炮、坦克等道具的机构仍很少。“现在是有钱买不到,希望为战争片提供支持的产业链今后能够更加完整。” 除了细节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历史,历史,在拍摄中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饶曙光表示,战争题材影片是天然的主流。近年来,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在继承国产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表达方式和工业化手段,拍摄出了新时代的战争。他认为,国产战争片还有丰富的拓展空间。

  胡克认为,电影《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都是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刻画了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甚至出了一些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这些都是战争题材影片的典范。安澜同样表示, 如果能够以战争为背景,拍摄战争下普通人的情感和个体命运,将很有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这样的电影也给电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克告诉记者,如《集结号》《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除了表现战争的外,均做了更丰富的表达和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是国产战争片创作的一种尝试。饶曙光表示:“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新尝试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他们也对战争片创作的思开拓做出了贡献。”

  战争性、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战争年代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拍摄表现上述内容的战争片会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但这些影片也是更容易世界的作品。” 安澜说。

  在胡克看来,中国的战争影片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另一个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战争片还肩负着增强民族自信和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红海行动》,都让大国、大国责任、大国气魄贯穿始终。这些影片不仅体现出近年来中队的发展和强大,更凸显了中人热爱和平、不惧的英雄气概和国际主义,彰显了国家利益、国家、国家形象和中国荣光。

  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国产战争片还可以融入更多的元素,比如利用科幻的形式来呈现也未尝不可。在线测字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