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谈谈纪录片_余晟以为_传送门

※发布时间:2017-6-20 16:20: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前段在微信里看了篇文章,谈的话题不错,但信息量太少,只有一些逻辑的分析和推论。就我所见,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严肃有深入的挖掘,大概是作者没有了解过。

  在微信号的生态里,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我之前一再大家,不要把阅读素材都集中在微信号里。至少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而且获益不少。所以,我总是希望向大家推荐一些其它有意思的内容。本次,我们来谈谈纪录片。

  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接触纪录片的,我自己深深记得第一次看到正经纪录片(或者叫“记录专题片”,以下简称“纪录片”)的情景。那是1995年,恰逢世界反战争胜利50周年,各地都了一部叫《士兵日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纪录片,素材都来自二战时候的真实拍摄,比之前我看到的任何战争场面都震撼。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讲瓜岛争夺战的那一集,因为美军占有绝对空中优势,日军的补给只能在夜间进行,补给舰队外号“东京特快”,于是双方在夜间的海面隔空交火,画面上只见“流彩万道,紫电千条”。下一秒出现了特写镜头:早晨,阳光穿过军舰舷舱上的无数弹孔射进来,我相信,无数观众在那一刻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千疮百孔”,明白了夜晚的战斗有多么,即便装备了雷达的美军舰艇也不能幸免。

  可以说,《士兵日记》真正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战争有多么,无论它是的,还的。它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不管教育多么,最终总要落实为的战争,从此看世界的观点都发生了变化。

  可惜那时候真正优秀的纪录片太少,我们真正大量看纪录片还是上了大学之后,网络上有大量BBC、历史频道、发现频道的纪录专题片,确实让开眼界。无奈当时的各种电影也接触很多,所以在观看顺序上,纪录片往往永远是靠在后面的。我还记得有同学蹲在椅子上看了整整一天的历史频道,夜里他说:终于看完了可以删掉了,以后有空间存电影了。

  工作以后我还保持了定期看纪录片的习惯,如果不是特别忙,每周总要花点时间来看看。相比文字,纪录片的影像更加鲜活立体,所以更吸引人;相比普通的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完全杜绝了“无聊”,可信度更高。在我看来,纪录片介于“严肃正经”和“无聊作乐”之间,又能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相当好的学习和放松方式。

  如果你本来对纪录片有兴趣,或者看了我的介绍也想看看纪录片,下面我列举了这几年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纪录片,可供参考。

  这是制作于1989年的三部曲,从晚清一直讲到。关于晚清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得多,在纪录影像里看得少,这部片可以帮大家补上很多功课。我从这部片里第一次看到了初年孙中山先生的,听到了抗战时候的呼声(包括口音)。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第三集末尾,王若水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时候的苍凉和无奈。在如今能查到的很多资料里,王若水先生的形象与他在纪录片里的形象相距甚远,到底哪个更真实,相信你看过会有自己的判断,也会对历史有更多认识。

  关于二战的纪录片已经不可胜数了,相比之下,关于一战的纪录片则要少很多。以前我总觉得一战不如二战现代化,不如二战“刺激”。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告诉我们,一战了现代战争的新,机械化、新科技第一次在战争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觉得一战的那些新武器比较“土”,在这部纪录片中,结合CG回到当时的场景下来看,或许观点会有很大不同。我们也会深刻理解一战之后,知识们对于世界文明的失望从何而来。

  设计是怎么回事?它是从哪里来的,是否一出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其实很早以前“设计”是不存在的,只有“实用”是全部的价值,那么设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设计出现之后,它到底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设计和“美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单纯的实用可以算设计吗?设计有哪些流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猜,看上一打讲包豪斯风格的文章,也不如真实的影像给人印象深刻。再看看塑料刚刚大规模使用时设计师对它的追捧,我们对潮流的看法或许会有更大的改变。

  BBC出品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尤其是关于大自然的。这部纪录片的编排很有心意,第一集是从北极到南极,第二集是从河流的源头到海洋…… 没有聚焦在少数的,只是展示不同的生物和,展现大自然的广袤和丰富。之前我们都背过“凭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但背一万遍也比不上下面的镜头:成群的梭雨鹤连日等待,最终气流来到,乘风飞跃喜马拉雅山口。

  看了很多关于中医的争论,我的深刻感受是:很多人虽然手握理工科高级学位,却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甚至连科学史都没有完整读过。这部纪录片很适合了解科学史,它没有简单的,主持人带我们实地走访各位科学家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甚至会现场演示当时的科学实验。比如到天文台展示望远镜的使用,到秘鲁去寻找金鸡纳霜等等。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复布冯的实验,把一个铁球烧得通红,根据它冷却的时间推算地球的年龄。更有意义的是,这部纪录片会把科学的所有重大进展标在时间轴上,时间轴的重复出现,让人对科学的进展速度有了感性认识。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一群长相各异的老外,头戴红领巾,摇头晃脑念起文章,竟然都是一口字正腔圆的话。关于来中国参与的外国人,我们通常只知道白求恩,多一点的知道马海德医生、沙博理,以及“三朝”的李敦白。但是在这之外,还有很多国际友人,本片集中于他们孩子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相比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有更优越的条件,留下了更多的记录(照片等),回忆起来也更少顾虑。看到年迈的柯马凯先生把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很难想象他出生在“300%”(意即意志无比,是上级要求的三倍)的家庭。

  之所以叫《新·映像的世纪》,因为NHK之前已经制作过《映像的世纪》了,本次完全是根据新发现的影像资料另外制作的。本片一共六集,侧重介绍影像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关于一战、一战后寡头崛起的两集很好看,之前很少有这样的资料。二战部分涉及日本的内容很少,让人失望但也可以理解。关于六十年代席卷东的青年浪潮的资料,之前也不多见:一边是巴黎、伦敦、学生的激烈和戴高乐“背后一定有人捣鬼”的怀疑,一边是苏联坦克驾驶员在布拉格人民“苏联人不应该是朋友吗?不是说我们是一家人吗?”下的表情。还有一个好玩的,古巴导弹危机的片段中出现了柯蒂斯·将军的镜头,让我感叹《惊爆十三天》里那个跋扈的矮胖子,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优秀人才不缺工作机会,只缺适合自己的好机会。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精力从海量机会中找到最适合的那个。

  100offer 会对平台上的人才和企业进行严格筛选,让「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公司」相遇。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