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大力推进“印度制造”,在发展国防工业方面着力颇多。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6月19日报道,印度国防生产局局长阿贾伊·库尔马宣布,“印度国有防务企业在2018至2019财年申请了730项专利,并计划2019至2020财年再申请1000项专利”。他表示,这些成绩得益于“拉克莎·吉安·莎克蒂任务”(MRGS)的实施。
目前,印度陆海空三军的主力装备大多从外国购买。图为从俄罗斯引进的 T-90 主战坦克(近处)出现在印度阅兵式上
MRGS的目标包括“从一种寻求境外技术转让的文化,转变为印度自己创造知识产权,力争实现国防产业自力更生”。
有分析人士认为,自印度以来,国防自主化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但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其国防工业自主化道还很漫长。
1950年建国之初,印度采用“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政策,并确立了国防工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计划在短期内实现非竞争性武器的大规模国产化,包括轻型坦克、防空炮、海军运输机等,并争取形成高性能武器的长期生产能力,如重型火炮、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等。到了1953年,印度对外,其陆军已有80%的轻型装备实现国产化。
然而,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和1965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国防工业自给自足战略的弱点出来。
这一举措在发挥应急作用的同时,也挫伤了国防工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尽管在此后几十年里,印度各届领导人都认识到此举的不利影响,但每逢周边有事,还是首先想到从国外采购应急,应急过后,印度并没能从根本上大力扶植国内的国防工业。
在英国殖民近200年间,英国给印度留下了完整的轻工业、加工业和矿业基础,唯独军工业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相关产业也受到严格管控。
有数据显示,1947年印度后仅从英国接手了17家技术落后、设备落伍的私营兵工厂,总产值不足800万美元。尽管如此,印度在建国初期,借助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并借助当时的国际推进国防工业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根据许可证引进和组装生产,很少有本土设计和开发工作,这造成了其主战装备对苏联的依赖超过80%。
虽然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将国防工业化模式又调整为基于本土设计生产,但长达数十年的组装,基础依旧很薄弱,甚至出现了“大地”导弹、“阿卡什”导弹、轻型战斗机(LCA)等大型自主研发项目频频重大挫折而又有求于他国的现象。
莫迪在任期内大力推进“印度制造”。图为 5 月 30 日,莫迪在就职典礼上签字,他的第二个任期
进入21世纪后,印度陆续建立起了由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九大国有军工企业、39家兵工厂、51家科研机构和数百个私营企业构成的国防工业基础,然而在满足本国武器装备需求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其国家工业自主化程度一直在15%左右徘徊。
印度自建国初期就有美好的“大国梦想”,但囿于军工基础薄弱,其建设能力远远没跟上国防发展的需要。由于长期依赖进口,跌入他国“技术陷阱”的事时有发生。
近些年来,印度界军火市场上左右逢源,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等军火供应国黄菊自杀真相源源不断为其输送先进武器,但其中却暗藏重重陷阱。
比如2017年,印度因为对俄罗斯的轻型战机米格-29K性能不满意,开始与美国波音公司商谈购买F/A-18超级大黄蜂战机项目。美方表示,将授权印度生产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机,并承诺会在电磁弹射器方面给印度大开绿灯。但问题是,美国不将能给电磁弹射器供电的核反应堆卖给印度,这就意味着,印度购买的这些先进战机将无法在航母上起降,成为昂贵的摆设。
目前,印度拥有第三世界国家中最大的国防科研机构,员工多达30万人,其中包括3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虽然从事国防工业的人数众多,但顶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却屈指可数。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作为国家国防科研体系核心机构,仅有77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配备的辅助和行政人员比例却很高。而在这77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技术的学历普遍较低,仅10%的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3%为工程学相关学位,7%为科学相关学位),并且43%的科研机构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低于2%。
此外,印度国防工业人才外流现象一直比较严重。据法国《航宇防务》新闻网2007年4月27日报道,在2002至2006年间,由于对私营企业增加了从事国防工业的机会,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有1007名科学家离职。
近年来,印度每年流入美国的信息技术人才约5万人。许多留学人才宁愿定居国外打工,也不愿回国从事国防研究工作。因为与行政管理层相比,印度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报酬低、工作相对较差。即使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把进入管理层作为成功的捷径,热衷“当官”而不追求科研上的成就,这也是导致印度创新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印度看来,印度国防工业领导机构普遍存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公营军工部门人浮于事、管理落后,国防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印度军工技术过时、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
印度实行的是文官治军、三军分立的军事体制,没有统一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国防工业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文官不懂军事,三军各自为政、各买各的、相互攀比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
虽然2001年印度同意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但私营企业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其军品生产范围受到严格,军民融合程度很低。比如印度私营军工企业投标一个国防军备合同,至少需要3年才能生产出来,而且一般的私营企业都没有的竞标资格。
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产品质量差,一些印度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不得不选择倒闭或转行。而“军购”等问题也不时出现在上。从已公布的案件中可知,印度军购回扣率已从3%上升到了10%左右。
长期以来,印度国防科研经费预算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例偏低,不足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均在10%以上。
2018年,莫迪推出250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巨大的军费开支项目将使得印度国内的军工制造业优先受益,但也将吸引全球知名军工企业前来竞争。这能否推动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自主化”良性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吴薇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吴祝庆、田枫系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