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画像周玉云,191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幼年丧父丧母。1938年日军攻入长沙,因一场大火家被毁,与姐姐到江西。在衡阳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16期女生大队12中队政训专业,1939年毕业来到第三战区110兵站医院,在前线安抚一线伤兵。1942年春夏之交,调往44后方医院。1943年在兴国临时管理伤病员,直至抗战胜利。抗战结束后和丈夫团聚,因内战回家种地为生。2011年12月由当地部出面联系民政部,为她发400元/月,儿子67岁患肝硬化,儿媳65岁,家人均无收入;女儿后以打零工为生,现独自一人住金坛市北戴新村。
(抗战老兵周玉云)
12月4日,华夏保险“致敬抗战老兵”项目组赴江苏常州金坛北戴新村,探访本次活动唯一一位女性抗战老兵——周玉云。项目组为老人送去2000元慰问金及日常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为老人佩戴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华夏慈善基金联合印制的抗战纪念勋章,还为老人拍摄了历史。在我们探访当天,周玉云老人得知华夏保险“致敬抗战老兵”项目组来看望她,更是顶着寒风早早的等在门口欢迎,家里还准备了许多的零食和水果,周玉云老人始终脸上挂着笑容。
(周玉云老人很早便顶着严寒在门口拍手迎接)
做梦都想上前线打日本人,不怕死也不
周玉云,1919年出生于长沙。老人一生坎坷,一岁丧母,七岁丧父,幼时由姐姐带大。据老人讲述说,1938年日军侵占长沙,一把大火让她和姐姐失所,不得已只能前往江西避难。当时仅19岁的她过衡阳,看到黄埔军校招生广告时,燃起了对日本人的,便立志抗日毅然报考黄埔军校,考取了黄埔军校七分校16期女生大队12中队。
周玉云一心上战场杀敌,却因为女儿身而最终被分配到了第三战区的110兵站医院,安抚一线伤兵,这些伤员都是从一线送过来的,老人说:“那真是!有的没有手,没有脚,有的眼睛被炸坏了,浑身都是伤,有的还要锯腿,他们太可怜了!”周玉云在讲述中提到这些场景,声音依然颤抖。
(常州市抗战历史研究会赠予周玉云老人的牌匾)
据老人讲述,当时面对直接从前线送下来的伤残病员,看到他们的苦痛,她基本上每天都是以泪洗面。老人说,看到战友备受,她自己当时做梦都想上战场报仇,她说:“我不怕死,打日本鬼子也不。” 面对伤员,周玉云几乎每天都在流泪,但她一直要在前线安抚伤兵。
与日本人仇深似海,他们受伤也要重返前线
对于这些已经负伤的伤员,周玉云说:“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心态,要重返前线继续作战。”周玉云说,这些伤员很多无家可归,父母妻儿都被日本人所杀,心中只有保家卫国的念头,完全忘记了身上的伤痛。
(周玉云在讲述抗战情形)
“有一位上海的伤兵和我说,曾经他亲眼看见日本人把他儿子用刺刀钉到墙上,把他爱人并杀掉,他对日本人仇深似海,一直追问什么时候能回前线”。周玉云老人说这样的伤兵太多了,她需要去安抚这些急着返回战场的士兵,让他们养好伤病。
老人讲起当年安抚过的很多伤兵,忍不住大哭了起来,久久不能平静。周玉云哽咽地说:“在一线作战,炮弹都不长眼睛啊,一不留神就被炸死了!”负伤了还想着上战场,当时,安抚伤员的人都听着想哭。
周玉云回忆当时的情形,她说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完全没有麻药,赶上夏天,伤口都化脓溃烂,那些伤员都是的疼。“因为没有麻药,很多伤员需要截肢,没有办法只能直接拿锯把两条腿都锯掉,有的战士都疼昏过去了”。周玉云特别心疼这些一线伤员,她很难过,想到他们以后“手脚没了,眼睛没了,以后怎么生活啊?”
(周玉云老人讲述安抚伤员)
照顾伤员,为了他们,也为了抗战胜利
据老人说,当时在一线受伤的战士,要难以想象的痛苦,没有交通工具运输,都是靠担架抬着伤员转移,有时需要好几天才能走到兵站医院,这一上战士们的时间很长。当时在做安抚工作的周玉云,只能在上安抚这些伤员,尽量安慰他们:“不要紧,你回去父母儿女能看到你,抗战很快就胜利了!”
周玉云和兵站的护理人员,每天强忍着悲伤鼓励着这些已经残疾的伤员,周玉云对我们说:“他们为了我们,为了打日本人受伤,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最后都是为了抗战胜利。”1942年春夏之交,周玉云被调往44后方医院后,才不再每天流泪。
1943年,周玉云又被调往兴国临时管理伤病员,直至抗战结束。当我们探望老人时,称呼老人“抗战英雄”时,老人连连摆手,直说:“受不起呀,我又没到一线去作战”。当我们送上了2000元的慰问金,把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华夏慈善基金联合印制的抗战纪念勋章给老人戴上时,周玉云老人家看着沉甸甸的勋章说:“不敢当,我不。”
(周玉云老人和丈夫合影)
不愿意打内战,宁愿与丈夫回乡种地
抗战结束后,周玉云到了湖南长沙与丈夫团聚。丈夫是榴弹炮营,当时负责接收日本营房。谈到抗战胜利时,周玉云老人开心地笑了起来:“买鞭炮放,特别的高兴,大家都聚堆,到处乱跑,乱叫,抗战胜利啦,抗战胜利啦,像一样,终于把鬼子赶走了,都可以回家了!”
周玉云本以为,从此可以幸福的生活了,但内战开始爆发,身为榴弹炮连的丈夫被调往其他地方改编部队,周玉云随军调动,来到南京52师。夫妻二人不愿意看到互相,毅然请辞,定居常州金坛市,一起回乡种地。
周玉云说:“我教过书,种过地,现在也还会做点针织活,但还是没有收入,我子女也大都没工作……”周玉云老人这一辈子,可以说一直和“清贫”结伴而行,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老人家却能安贫乐道。
(周玉云老人讲述往事)
一生清贫多,老人依旧笑容灿烂
周玉云老人说自己:“一生,解放后一直在清贫中度过”。老人没有详细的讲述解放后的经历,但据说历革,当年丈夫被活活,自己还得一个人去给丈夫后事。志愿者告诉我们,老人一生好强,内心遭受的苦痛非一般女性能承受。
如今老人身体依旧很硬朗,耳聪目明,这位19岁便考入黄埔军校,立志到前线抗击日本入侵的巾帼英雄,如今依旧保持着黄埔军校的军营习惯,生活习惯健康,说话办事利落,周玉云老人走很快,告诉我们说每天早晨去买菜来回要步行八里,吃饭很快,已经96岁高龄依然读书看报,我们在老人家里看到了成摞的旧。
在金坛市,周玉云还有两位黄埔同学,一位就是抗战老兵王达洪,一位是曾参加过滇缅作战的远征军抗战老兵徐沅甫。周玉云老人说她就是金坛老兵的小组长,要把他们都管起来,我们探访当天三人还一起合影留念。在我们结束采访拍摄时,周玉云老人还不忘心系国土完整,盼望早日回归、祖国和平统一。
(周玉云与两位战友合影)
(周玉云老人与工作人员合影)
【“致敬抗战老兵”大型公益项目】
“致敬抗战老兵”大型公益项目,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华夏保险依托华夏慈善基金,联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优抚局、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指导,携手凤凰网、人民网、中央人民、亚洲、中国保险报等主流,与社会共同启动的一项旨在向存世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致敬的公益活动,通过为抗战老兵发放生活补助,颁发抗战荣誉证书和勋章,并拍摄历史,切实对抗战老兵进行物质和的双重关爱,进一步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