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新时代军事新闻摄影的困境与突围

※发布时间:2017/11/7 20:58: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强军时代,军事新闻摄影面临诸多不容回避的时代。为扩大影响力、提高力,军事新闻摄影亟待审视其所处的现实,深思其所担负的历史,从承担、新闻、摄影表现、队伍建设等层面反观自身,解决“拍什么”“怎么拍”和“谁来拍”的问题,寻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以重铸军事新闻摄影的光荣。

  作为我军新闻宣传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新闻摄影为留存军史影像资料、鼓舞官兵士气、宣传人民军队形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年新全面崛起后,面对人民军队强军步伐的加快,以及全新的语境和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军事新闻摄影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鲜有上乘表现。面对诸多不容回避的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必须寻找突围之道,保持和延续蓬勃的生命力,重铸军事新闻摄影的光荣。

  一、“聚焦”而不“失焦”,走出军事新闻摄影的迷思,与强军时代同步前行,解决“拍什么”的问题

  漫长的战争年代,绵延不息的烽火硝烟,在客观上为中事新闻摄影提供了生长的养分、充足的创作源泉和广阔的舞台。一大批战地摄影记者在战斗中成长,为军事新闻摄影熔铸了爱国主义的品格,打下了写实、阳刚、悲壮的底色,为人民军队历史留存了大量珍贵影像,其中许多作品迄今仍堪称中事摄影乃至中国摄影的巅峰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新闻摄影仍然延续其光荣传统。从“两弹一星”的发射到抗美援朝战争,从历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到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新闻摄影都有卓越表现,留下了诸多震撼世界、的经典作品。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席卷全球,信息时代全面影响和渗透当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军事领域,信息化深刻改变了战争、战争形态和军队的面貌。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中队也发生并正在推进史无前例的变革,而我们的军事新闻摄影者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视野明显局促。当信息化武器成为战场武器主导,当越来越智能化、一体化、小型化作战部队成为战场主角,我们的镜头该向哪里聚焦?当炮火连天、冲锋厮杀的壮阔场面不再,当远程打击将鲜血和硝烟推延到千里之外,军事摄影如何记录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如何表现战争的,如何呈现战争中复杂深刻的军人情感世界,如何拍摄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面对这些课题,许多摄影者要么依旧陷于传统,对过往战争、战场的理解和摄影经验在新的演训场难以找到发力点;要么沦入摆拍作假的怪圈,留下大量极不专业甚至与新闻事实相悖的肤浅虚假之作,从而错过真正能代表这个伟大的强军时代的宝贵瞬间。近年来,我们接触了为数众多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表现内容陈旧、表达手段雷同,在摄影这个最直观的领域里,难以窥见我军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真正风貌,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如何走出军事新闻摄影的低谷,当务之急是头脑的。军事新闻摄影者,尤其是军队的摄影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与当下的中队强军步伐保持同步,不断更新思维方式,始终保持对军事知识军事科技学习的热情,时刻追踪我军在推进强军兴军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重大变化和崭新风貌,准确把握我军发展建设的脉动,才能做到“聚焦”准确、定位精准,真正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征程的记录者。

  二、“洞若观火”而非“浮光掠影”,提升军事新闻摄影的立意高点与表现能力,解决“怎么拍”的问题

  近年来,军事新闻摄影队伍弥漫着一股若隐若现的集体焦虑情绪,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军队,以及自身正在发生的剧烈转型和全时代全新的语境,有种无所适从的茫然之感。熟悉的训练场变得陌生,镜头究竟聚焦哪里才是“真实”的?当明天的硝烟尚未到来,日常军营生活在镜头里如何表现?更有一些军事新闻摄影记者,仍然在“唯美”和“唯实”之间纠结。

  首先是立意。摄影的立意,很大程度取决于作者的新闻价值观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美国文化学者苏珊·桑塔格关于摄影有句名言:“摄影首先是一种观看方式。它不是观看本身。” 摄影大师布列松也说过:“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我理解,无论桑塔格所说的“观看的方式”,还是布列松的“观察心灵”,都指涉摄影中立意的决定性作用。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摄影记者认识生活的结果,是个人思想、情感、文化和摄影、技术在新闻摄影创作中的集中反映。立意是完成一幅摄影作品的根本前提,它决定了选题、创作,乃至作品的深度。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突发新闻的现场,立意对于摄影者几乎就是一种本能反应,只有那些有着高超思维能力、对于生活有着深刻认识和过硬摄影表现能力的人,才能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决定性瞬间”,才能拍摄出立意深远、意蕴丰富的佳作。

  反观我们的很多军事新闻摄影作品,要么囿于对现实的琐碎“写实”记录,难见对题材的深刻理解,在所谓表现中反而远离事物本质真实,缺少深刻的新闻价值,作品信息量匮乏;要么刻意追求摄影的形式感,以摄影技术思想的贫瘠,以绚丽光影立意的缺失。有一种说法甚为流行:摄影是光影的艺术。诚如斯言。然而,仅仅具有“美感”的摄影作品,如果没有“立意”,则几无价值。

  当我们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了“立意”的问题,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拍”的问题。通过对大量作品的认真研究梳理,我们感到,当下军事新闻摄影普遍存在表现手法单一、情感蕴含不足、缺少视觉感染力和情感震撼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见“场面”不见“人物”,见“大”不见“小”,见“事件”不见“情感”等等。有的摄影者对于影像表现力理解简单,追求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实现所谓的视觉新奇感。有的摄影者追求热闹宏大的场面,过于追求技术上的圆熟,而少有对事件主体的深入采访和观察,导致摄影作品流于浮光掠影,缺少真正震撼的力量。

  摄影表现手段,其实并无常规,但它取决于是否能对内容进行充分表达,是否能对意蕴进行深入开掘。它应该能从芜杂的生活里准确抓取最具报道价值的片段,它应该能够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表达真实的军人生活,将生活质朴的美感突显出来。真实的、平实的视角、朴实的技法,并非技术,恰恰是建立在最圆熟摄影技术之上的主动选择,类似于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正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当摄影者真诚沉入生活时,必定会领,身处丰富的军事生活的海洋,面对平凡而可敬的战友,只有以最平实的镜头记录和再现自己眼中和心中的,才可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官兵情感。

  近年,随着部队编制体制的推进,许多基层部队的摄影面临转岗、退役,作为军事新闻领域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之一,军事新闻摄影人才队伍出现少见的青黄不接态势。

  以被称作“军事摄影者”之家的《解放军画报》编辑部为例,最能看出军事新闻摄影人才队伍的潮涨潮落。《解放军画报》创刊67年来,一直以培养基层摄影为责,接续建设覆盖多层次的富有新闻理想、业务精湛的摄影人才队伍,使军事新闻摄影事业英才辈出、生生不息。然而,2015年以来,这支令人骄傲的摄影队伍开始“星光”暗淡,一些在当代摄影界享有盛誉的军事摄影人要么退出现役、远离军事新闻摄影,要么面临创作力“瓶颈”突破乏力。而年轻一代的摄影人要么还在成才的道上跋涉,要么尚在军事摄影门槛边踯躅彷徨未能定神。

  我军新闻摄影目前面临的困境,固然有当前部队调整的因素,更应看到这是大的时代背景带来的必然影响。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以及摄影器材的数字化、小型化、平民化,不断打破摄影记者器材、技术、的垄断,使职业摄影记者的空间受到多方面挤压。优秀摄影记者队伍萎缩,绝非我军新闻摄影一家之忧。

  然而,对于军事新闻摄影而言,“大师”隐退,正是“大众”成长的机遇,这就是摄影力量“少”与“多”的。还是以《解放军画报》的作者队伍为例,从2016年开始,每期的作者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基层的“新人”——大多为旅团级宣传部门的年轻官兵,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绝大多数,有相当一部分是士官。虽然他们的摄影报道水平大多数还显得比较稚嫩,但是已经崭露出一些极富时代感的摄影和令人眼前一亮的摄影技巧。最可贵的是,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来自生活的朴实的力量。可以断言,未来的军事新闻摄影的希望,就在广袤的基层部队;未来的“摄影大师”,将在这些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年轻官兵中间产生。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