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集到的军队新闻史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军事新闻史通史类专著;(二)某一种军队报刊史专著;(三)中国新闻通史和地方新闻史志中涉及的人民军队报刊介绍;(四)散见于各新闻期刊中的军事新闻史论文;(五)军队的内部资料。
本文只是一个“旧闻记者”的传媒笔记,我并无写大历史的宏愿,仅仅是对60年来军事新闻史研究作一点粗略的梳理,抛砖引玉,希望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
研究军事新闻史最早的专著,是黄河、张之华编篡的《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这本书出版时定价1.6元,我于2012年在网上搜到一本,售价15元;送到我手中时,售卖者抬价为60元。只因为扉页上有作者黄河的签字,是送给为书名题字的舒同先生,所以我还是买了下来。
该书的雏形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9名同学组成资料采集组,广泛走访部队和地方新闻界老同志,收集了大批资料。总司令曾把他珍藏的《红色战场》刊物提供给他们研究。这些资料经过粗略整理,由黄河主编,形成了20 多万字的手抄稿。1981年底,张之华在此基础上,又调查增补了大量资料,编写出一部23万字的《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
该书资料来源广泛详实,史论结合,不仅介绍了1929年创刊的红五军《工农兵报》、红七军《右江日报》,1930年创刊的红三军团《红军日报》,、陆定一先后在瑞金苏区主编的《红星报》等我军早期,而且按照中国的不同时期,分别总结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长征上红军的报刊和宣传工作,党在区秘密出版的兵运刊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和办报经验,并且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军队报刊概貌和宣传内容,特别总结了军队报刊的情况,还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报刊。
本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遗憾的是,当时尚未发现创办最早的红四军《浪花报》;其时间下限也只写到1956年。可以说仅仅是建军之后前30年的人民军队新闻史。
后,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从1978年到1990年,有近50所大学的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恢复了新闻史课程,、复旦相继招收新闻史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新闻研究所,开始组织新闻史的研究。各省、市、区纷纷成立新闻研究学会。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一批新闻史专著,其中涉及大量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报刊史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西苏区新闻史》(程沄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原抗战时期的新闻工作》(王澜西等编著,安徽省出版协会1986 年出版),其中涉及到新四军江北部出版的《抗敌报》,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公开出版的《江淮日报》;《右江日报》编辑部1990年编发《右江日报史料汇集》,特别开辟 “红七军创办的《右江日报》”专题,刊登大量历史照片及回忆文章。
在新闻史专著中,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史料选辑》中的一册:《红军日报》(1980年出版)。1930年7 月,红三军团在占领长沙后第二天,出版《红军日报》,是红军报刊中第一张铅印大报,9天时间出版了6期。这本小编发了6期《红军日报》的全部内容,再现了《红军日报》全貌。这种做法在军队报刊史著作中极为少见。虽然攻占长沙被认为是错误实施进攻城市线的行动,但它的编辑特点及短暂的生命都成为历史的,是有很高价值的军史资料。
1992年后出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对军事新闻史的涉猎最为广泛,在众多的新闻通史著作中颇具代表性。其特点是阶段分期明确,编辑特点介绍比较详细。但对军队报刊的研究偏重于宏观的概述,创办时间短、影响小的报刊一般不予提及。在描述全国报刊的总体格局时,介绍了的机关报《解放军报》。
除地方新闻史专著外,地方新闻研究刊物中也有一些涉及军事新闻史的文章,如《新闻三味》1996年9月刊登的《长征号角〈红星报〉》,《新闻大学》1997年第52期刊登的《活跃在敌后抗日战场上的山西报业》等。但数量很少,寥若晨星。军事新闻史的散论及考证文章大多发表于解放军旗下的新闻研究刊物《军事记者》(此前刊名为《解放军报通讯》《新闻与成才》)。
目前所知仅存的第一份军报《浪花报》,是1994年在福建漳平县发现的,考证文章《我军最早军报考》发表于《党的文献》2007年第二期。这张被发现时,已在老百姓家的土墙上65年之久,而且是一份创刊号,极其珍贵,报头标明《浪花报》创刊于1929年7月27日。古田纪念馆无法从土墙上剥离,只好将土墙切割下来,重量达200公斤。现在是古田会议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为国家二级文物。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50年代末,从三次军队报刊工作会议大规模缩减整合军队报刊,到人民大学新闻系对军队报刊史的搜集整理,是军事新闻史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偏重于战争年代军队报刊的资料整理。
第二阶段,起于1978年,止于1994年。如上节所述,伴随着新闻史研究的繁荣,产生一批军事新闻史研究,主要是由地方新闻史研究者完成,因为地方报刊的前史大多为战争年代军队新闻史。如《》前身之一,即为晋察冀军区部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但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晋察冀日报史》,洋洋洒洒47万字 ,涉及晋察冀军区部负责时期的内容只有寥寥几页。不过,它的体例范式对于军事新闻史的结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第三阶段,从1995年到2015年,相继展开军区军兵种的社史研究,产生一批个案研究,主要有:济南军区前卫整理编印的《前卫社史》(1940—1995);军区战友1999年制作了多软件形态的《战友报简史》;沈阳军区前进社长郭宝山,在退休之前主编了《我与前进报》(1949—2009);南京军区人民前线年编印《军号嘹亮——人民前线年》;广州军区战士在刘建新、杨永辉主持下,编写出《战士报80年》(1930—2010);成都军区战旗由南远景主持,编撰完成《火红的战旗——战旗报66年》。
军区军兵种报刊中,《火箭兵报》(2016年改名为《火箭军报》)最为年轻,目前尚未编写社史,但创刊社长生在《二炮志》上撰写的《火箭兵报创刊10年纪事》(1991—2001),记述了40天完成申办刊号、领导人题词、调集人员、编发创刊号的经历,鲜为人知,为军事新闻史留下一段珍贵史料。
军区军兵种报刊史的研究整理,并没有统一的发动布置,而是不谋而合,互相影响,相继展开,并且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不仅记录本身的历史沿革,而且大都将创刊时间延伸,与本部队前期报刊的历史相衔接;二是除了记录本史,还编写了本所属或相关报刊如民兵刊物、两用人才报刊的简史;三是除了社史叙述,还有大事记、回忆录、获作品、同志名录等相关资料,全面而详实。
这些军队传媒发展史的编写,全面记录了新中国以来军队报刊的发展,介绍了创刊旨、宣传重点和战役性报道、典型报道的经验,填补了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空白。其中披露了大量颇为珍贵而有兴味的报刊史料,例如,全军创办时间最晚而创办时间最快的;从科技练兵的兴起看一张军区的作为;军区“改大报”的发端,等等。
在军事新闻史研究中,不应当忽视军区军兵种报刊的研究,而仅仅重视《解放军报》、军分社、电视事机构这样的全军性。从规律来说,军区军兵种报刊虽然在范围上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在贴近士兵、贴近基层方面更为便利,很多重大典型其实最初是军区军兵种发现和报道的。
第四阶段,从2015年至今。解放军、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相继展开自己的专史研究(军分社已有一本老社长刘回年撰写的《军分社简史》)。值得一提的还有,解放后创办最早的军队《解放军画报》,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纪念文集《与人民军队一起前进》。这部文集披露了开国大典的拍摄经过,援越抗美的战地采访,核试验的首次拍摄等许多珍贵的新闻史料,是研究军事新闻史极有价值的独家资料。
如果要说遗憾的话,上述研究大多没有公开出版,只是作为内部材料印发,还没有引起专业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中国新闻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一个缺陷,是没有专门研究机关报《解放军报》报史的专著。这项工程当然只能有军自己来完成。2005年,为迎接军报创刊50周年,曾组织力量编写了一本《解放军报大事记》,但作为未定稿,没有公开。
2012年,军设立军事新闻与传媒发展研究中心,把社史研究作为一项职能,展开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成立了社史编辑部,陆续采访30多位创刊时期的或担任过社领导的老同志,查阅了保存在档案馆的军报资料。2015年,由原社长孙晓青牵头,6位同志参加撰稿,并广泛征求意见,编篡完成《解放军报60年大事记》;2017年又完成两册《军报史料选辑》。其中有些资料和研究在中网的网络宣传中广泛采用。
这些资料中蕴藏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比如,《解放军报》典型宣传的历史经验;罗荣桓、谭政与在宣传思想问题上的两种指导思想;军队对地方问题的限度与策略;军队的战争报道和军事记者的战地采访经验,等等,目前尚停留在内部研究阶段,假以时日,终将开辟一块军事新闻史研究的新天地。
新闻界人物史的研究,几十年来以报人的研究最为丰富,邵飘萍、史量才、林白水、张季鸾、胡政之、成舍我、王芸生、萨空了、萧乾、陆诒、徐铸成……等等,传记频繁,林林总总。于右任主持《神州日报》不过80天,尚有专史列传。党报史人物如瞿秋白、恽逸群、范长江、邓拓、穆青等,虽差强人意,亦有不少;但军事新闻史人物的研究则相形见绌。《中国新闻年鉴》“新闻界名人”专栏介绍的军队人物,比较简略,数量也少。中国记协主编的《中国新闻界人物》,军队人物只有华楠一人;学林出版社主编的《中国编辑记者100人》,军队人物只有魏巍一人。各种新闻介绍的军队人物虽然不少,但失之于散,鲜有专著或文集。这里面有可以理解的缘由,如军队报刊大多在军内发行,影响受局限,但也有研究力量不够、资料封闭、轻视等因素。
其实,军队新闻史人物中,享有纪传资格的大有人在,如开创我军摄影事业的抗战摄影家沙风,战争年代创办《拂晓报》的军事家彭雪枫,领导创办《解放军报》的开国中将欧阳文,在军报任职时间最长、“”中与奋力的老社长华楠,拍摄过平津战役、开国大典、两弹一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军事摄影家孟昭瑞,优秀的战地记者闫吾,在电视领域的一代师刘效礼;多次报道重大军事活动的军分社老社长刘回年等。
解放军还有一批在新闻界闻名遐迩,在文史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级人物,如:曾任军报总编辑、退而不休编注《万首清人绝句》《八大家诗醇》等10多部选集的诗词大家杨子才;我军军事谋略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李炳彦;著名的报刊美术大师陈玉先;创作《谁毁了大明王朝》《司马光》等历史传记的军中名记江永红等。
外国新闻史往往是办报人的创业史。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是党的整个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也导致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军事新闻史的研究中,反映集体的比较多,描述个人贡献的比较少。这样,就造成报人、报人研究比较细微,而党报史人物、军报史人物比较单薄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在中国,党管的格局已近70年,而新闻史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时期,是不妥当的。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认为,研究新闻史,离不开对新闻人的个人业绩的研究。《中国新闻年鉴》从2015年起开设“史海钩沉”编,表明对新闻史人物研究的进一步重视。而军事新闻史人物的研究,需要军队自己重视起来。
军队新闻工作者往往比较重视出版个人的新闻作品集,而记述个人新闻生涯的回忆文集比较少。这种情况近年来开始变化,一批老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回忆文集通过不同方式问世。这里面有两种类型:
一类回忆文集的内容集中于“”期间。《解放军报》老记者武将写的《肖力》,10多年前就在军报老同志中引起反响。近年来,又有烘炉《军报内部消息》、刘道新《黑纸白字》(四册)、吴永川《军报往事》等陆续结集。其实,“”时期的宣传并无新闻业务可言,这些回忆录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期间的生态,特别是新闻人物的命运,大多为内部书号出版。
另一类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胡奇坤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林剑的《我的五个十年》、楚氾的《一绿色》、吴之非夫人林彬编注的《思索》等回忆文集,记录了战争年代的新闻工作经历、和初期的军队工作、一些著名作品的发表经过,编辑部内部一些宣传思想的分歧等,并且大多为公开出版物。
这些老新闻工作者,有的从战争年代办军中开始新闻生涯,有的参加过筹办《解放军报》,有的经历了反右、“”等复杂的历史阶段,和记录了我军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很宝贵的新闻史料。
发动老新闻工作者撰写回忆录,是新闻史研究中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特别是战争年代的军队新闻工作、抗美援朝和边境战争期间的战地采访,经历者大多年事已高,有许多值得抢救的新闻史料。至于当代重大救灾报道的经历,重大典型报道、战役性报道的经验等,国际维和、护航报道的经验等,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资料。目前,这类文稿仅见于《军事记者》,在地方新闻研究刊物上所见不多。
长期以来,军事新闻史的研究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军事新闻在党的新闻工作中的地位比较起来,太不相称了。
为什么要重视军事新闻史?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民军队的大事记,军队文化的风情录,继往开来的英雄谱。
近年来,军事新闻史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在专史研究上产生一批研究,而且在通史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南京学院新闻系刘亚教授积十年之功,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史》,据悉将很快面世。刘亚教授在原南京学院军事新闻史教学中,是挑大梁的角色,他的这部专著出版,必将提高军事新闻史研究的水准。下一步,随着军队的深入,军队面临新的整合,将为军事新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契机。在新闻战线,一直高扬主旋律的军事新闻队伍,值得唱响自己的赞歌。
如果想要改善军事新闻史研究的寂寞状况,不能单靠专业的研究人员去进行。近年来军区军兵种报刊史的研究,不仅出了一批,而且培养了一批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改变了过去新闻史研究只局限于院校的状况。这些研究说明,加强军事新闻史研究的队伍建设,既要发挥新闻院校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包括积极培养年轻的新闻史研究生);还要注重发挥军队老新闻工作者的作用。每个军队都有一批离退休新闻工作者,是值得重视的人才资源。只有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才能开创军事新闻史研究的新局面。
搞新闻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目前军事新闻史料的搜集、整理、编篡和订正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应当挖掘老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记忆,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记录下来;或者由新闻史研究者、记者对他们作些专访。不然,时过人散便会失传。
1985年军队精简整编,原福州军区《前线报》、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和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被撤并。《前线报》《国防战士》都没有留下社史资料。战胜当时指令我脱产半年,写成《战胜报的35年》,所述也颇为简略,仅编入简史、大事记和同志录,史论部分10多万字由于无人审稿,未能编入,现在也不知哪里去了。
史料的积累需要有分享平台,以提高史料的利用率。解放军近年来组织力量访问了、华楠、邵华泽、杨子才、林剑、宋群、李维民等30多位参与军报创刊或在军报工作过的老同志,保留了一批重要的史料。有的老同志在接受访问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些史料已部分编入《军报史料选辑》,并且准备继续编下去。这是一种极好的分享方式。
新闻史研究总是从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个地分别考察开始,个别研究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新闻史研究不能停留在个别事例的简单汇集上,而要把注意力放在新闻现象的综合研究上,注意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制约,研究军队与地方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解放军报》的特殊作用,以及与《》等地方的互动。要把军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比如很多典型是先由军区军兵种发现和宣传,再到《解放军报》乃至地方报刊拓展宣传的;军报一些重大策划,比如“祖国周边行”的报道,也是受到地方影响的。而军区军兵种报刊的宣传,更是极大地受到《解放军报》的影响。这样,从新闻现象的历史联系中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总结军队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目前军事新闻史的研究,主要是突出发展沿革和思想宣传的脉络,研究的“面”有些窄。军事新闻史当然与党史、军史有紧密地联系,但是也应该有区别。军队除了在统一思想、宣传政策方面的作用,同时在文学事业发展、科学和国际知识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总结,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史著作往往在“宣传什么”方面谈得多,而在“怎么宣传”上谈得少,至于宣传中的遗憾和问题就更少了。改进新闻史研究,应该突出自身特点,总结自身的特殊规律,把“怎样宣传”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重大的宣传战役,有很多经验得失值得去总结,在宣传手法上有哪些创造?以便为现实工作提供借鉴。
《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获得优秀社科研究的大作,都是以协作方式完成的。军事新闻与地方相比,有更多的协作条件和协作理由。如果将来在有关部门统筹下,编篡《人民军队新闻工作编年史》《中事名记者》之类的大型丛书,涉及范围涵盖、通讯社、、电视、摄影、网络等多领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这里面,包括军队之间的协作、军队与新闻院校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军地新闻史研究者之间的协作。所谓协作,既包括共同承担重大的研究课题,也包括资料的交流和共享。解放军编印的《军报史料选辑》,现在只出了两集。随着军队的整合改编,希望它能扩展为整个军事新闻界的史料选辑,持续不断地办下去。
推荐: